「如果」中華民國政府是一家公司,它的財報會長得怎樣?每四年都要參加選舉選出董事長(總統)的你,看過這家公司的財報嗎?為什麼這家公司的財報如此神祕,從未見世?如果你看過,就絕不會想投資!
「政府舉債、赤字,與我何干?」勞保基金破產新聞鬧大前,很多人會這麼想。但現在無數人開始追問,勞保公保為什麼破產?用稅收來填補不行嗎?結果發現,政府財政早已陷入困局,自己都自身難保了。
事實上,台灣已經背負龐大的潛藏債務,稅、費、捐、債等四大財源更是追不上逐年高漲的政府支出。然而除了少數學者,少見有人對台灣整體財政問題發出質疑。因為一般人看到政府數十種的預算、報表,老早頭昏眼花,誰有工夫跟你算?
如果把中華民國政府想像成一家公司——「中華民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就是總統,財務長是財政部長,三十四萬名公務員就是員工。而你,就是二千三百萬名股東之一,每年我們的國民收入有一八%要「強迫投資」這家公司。但你,看過這家公司的財報嗎?
財政不及格 檢視財報 潛藏負債無所遁形
當這家公司十三年來連年虧損(赤字),總共賠掉三兆八千萬元新台幣,負債占總資產比急速竄升到五九%(十年前為二○%),還能相信財務長說這家公司的財務「非常健全」嗎?我們還能相信董事長保證給股東的「現金股利」(退休金)能如期發放嗎?
再設想一下,二年後台灣的勞動人口開始減少,這家公司要求入股(繳稅)的金額會增加多少?如果連財報都沒看過,又有什麼辦法每四年一度選出新董事長?
事實上,「中華民國股份有限公司」根本沒有一般人看得懂的財報。政大財政系教授黃明聖就指出:「政府長、短期債務、非營業特種基金(如勞保等)的債務都揭露在不同的年報、網站,一般人根本不可能逐項比對。」國內許多學者早就呼籲政府應該和國際接軌,編列資產負債表,來衡量政府的資產管理。
為什麼勞保要等到快破產才爆出來?就是因為這些潛藏性負債從來沒有被注意過。這家公司如此躲躲藏藏,因為如果按照應計會計原則,「中華民國股份有限公司」的財報,其實破洞百出!四大「財政幻象」,正在蒙蔽、惡化這家公司股東—— 也就是你我的荷包!
哪家公司可以讓股東憤而上街,花未來股東的錢,又能長長久久?
幻象一:高資產 若算變現資產 公司淨值為零
《今周刊》按照IMF(國際貨幣基金)《政府財政統計手冊》原則以及多數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會員國採用的「應計基礎」,試算「中華民國股份有限公司」的資產負債表。這張資產負債表,破除了政府「把現金流量當成資產」的盲點,發現政府其實根本沒有償債的能力!
乍看之下,台灣政府有三十三兆元新台幣的雄厚資產,「但是這個資產和一般企業不一樣。」政大金融系教授殷乃平分析,其實政府資產大部分都是二百多萬頃的國有土地,分為像停車場可出售的「非公用土地」,以及像國家公園保護區、河川、綠地等不可出售的「公用土地」。而可以出售變現的部分,只占國有土地的十分之一,以市值推估總值約為十九兆元,但負債卻超過二十二兆元!
其實,國有財產局一直持續地「變賣祖產」好充裕國庫收入。但是根據國有財產局統計,過去十年政府處置國有土地的收入,加起來也只有四一七一億元,連彌平去年的赤字都不足。
「你有資產又怎樣?又不能把台灣整個拍賣掉!」前財政部長、元大金控董事長顏慶章說。加上馬政府上任後,變賣土地的政策趨向保守,國有財產局的業績都只有目標值的六、七成,更讓這些龐大資產的變現能力,被打上問號。殷乃平進一步指出:「更不用說,拋售國有土地及政府持股,會對房地產市場及資本市場造成多少衝擊。變賣土地本來就不是常態。」
▲點選圖片放大
幻象二:低負債 規避債務上限 營造財政幻象
「中華民國股份有限公司」的負債到底多少?只見各界各說各話,沒有人有定論。雖然財政部一再強調,依照IMF定義,公共債務不用提列公營事業負債、社會保險給付義務,也就是俗稱的「潛藏性負債」。「這是台灣財政的大漏洞,一定要現在處理!」顏慶章一再強調。
IMF今年出版了一份《財政會計花招與財政幻象》報告,內容發現各國政府因為債務逼近法定上限,開始採用「另設特種基金」的方式來規避。例如社會保險這種「自償性」的基金,因為被認定可以自己賺錢,所以不算債務。報告裡最關鍵的問題就是:「基金投資萬一虧損,最後是誰買單?」
如今這個問題,每個人都在問。「這些特種基金不算債務,但無論怎麼虧,最後都是國庫掏錢。」立法院財政委員會立委李桐豪指出,潛藏負債(Hidden Debt)和企業的或有負債(Contingent)不同,「潛藏負債是政府保證一定會給付的義務,並不是真的『藏起來』,而是『應提而未提撥』的債務。」
IMF在報告中就指出,像愛爾蘭、英國等都利用類似的手法隱藏債務。但是規避法令,「中華民國股份有限公司」竟比他們都厲害,台灣的《公共債務法》還排除了營業基金所借的債務、一年以下的債務等。在應計基礎的資產負債表上,總債務竟達二十二.○五兆元新台幣,是GDP的一四七%,甚至超過加上潛藏負債的義大利總負債!
▲點選圖片放大
▲點選圖片放大
幻象三:倒不了 債留子孫 卻可能無人還債
背負如此巨額的負債、又年年虧損,為什麼這家公司還沒破產?「我們現在正在走日本的路??,撐一天算一天。」殷乃平解答。原來,像日本一樣,台灣每年都要「借新債還舊債」,雖然去年政府償還了七千六百億元的債務,但需要填補的財政赤字缺口有一千多億元,所以實際舉債共八千八百億元。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雖然沒有破產,但是債務卻逐年增加,根本還不完。
「問題就是,這種循環能走到什麼時候。」殷乃平說。「現在市場利率極低、缺少好的投資標的,因此政府舉債的成本很低,金融機構也都搶著買。但是,低利不會永遠持續,未來五年、十年後利率上升時,一來政府債務成本就會增加,二來市場會有更好的投資標的,到時候,誰買你的公債?」
殷乃平更補充:「新債還舊債,就是把債留給下一代。過去這招或許行得通,但是未來台灣要面對少子化的威脅。當勞動人口開始減少,而政府還保持赤字預算和高額債務,下一代誰來繳稅還債?」台灣正處在人口紅利的反轉點上,意味著未來繳稅、還債的人頭將開始減少。
按照台灣人口推估,若政府維持現有借新債還舊債的模式,債務若不縮小,二○五○年,每個勞動人口所負擔的債務,將會是現在的三倍!而造成每年債務飆升,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來自我們失控的收入和支出。
▲點選圖片放大
幻象四:福利無虞 花鈔票固選票 社福支出飆高
「中華民國Inc.」的損益表結構有多糟?財政部雖然自豪連續四年把赤字逐步縮小,但今年世界經濟論壇(WEF)國家競爭力報告中,台灣的政府財政赤字排名從前年的第六十八名退步到去年的第九十一名後,今年再掉到第一百名。顯然,數字背後,大有問題。
事實上,台灣財政向來都有稅收少、支出多的結構化弱點。首先,在收入面,政府賦稅基礎過於狹窄,例如土地資本利得稅、能源稅等國際已經成為主流的賦稅,我國都未徵收。所以我們的賦稅依存度(稅收占支出比率)年年創下新低,今年更低於五○%。除此之外,為了吸引資金,刺激經濟,政府又推出各種減稅措施,包括過度調降遺贈稅等等,不但破壞了租稅公平,更讓政府收入進一步惡化。
一位財政學者就指出,這種為了讓現在有選票的人民覺得好過一點,而斷送掉財政永續性的短視,是台灣財政赤字問題最大的障礙。「要選票的政客,絕不可能加稅。那財政缺口怎麼辦?舉債啊,反正花的是三十年後的錢!」
為了照顧選票,攤開二○一三年的中央政府最新預算書,這家公司花最多錢的地方,不是研發、也不是業務,而是「員工及股東福利」。
經過十幾年的成長,「社會福利」已經變成所有支出項目中的最大項,編列四三九○億元,約占總預算的二二.六%。而且,「社福預算」其中八四%都是用於「社會保險支出」,也就是我們中央保證會負擔不足的部分。另一方面,經濟發展支出卻逐年下滑。
顯然,光保障人民退休、償還債務,已僵化我們的支出,哪有經費可花在刺激經濟成長上?
▲點選圖片放大
救財政 戒掉舉債的未來 加稅是必要
從政府殘破的財務報表可以看出來,政府年年舉債,但最大的財務支出花在我們的福利上。面對少子化,這樣虛假的「好日子」還能維持多久?李桐豪就指出,比我們早遭遇少子化的日本,經過一連串朝野激辯,已經走上了各國政黨的「禁忌」。「日本今年八月已把消費稅從五%提高到一○%,因為對日本政府來說,早已不是選票的問題,而是生存!」
李桐豪就說,「台灣還不用即刻面對像美國『財政懸崖』的問題,但是如果政黨都不願意面對加稅議題,財政危機拖下去就會變成經濟危機,造成嚴重的衰退。」
「中華民國股份有限公司」應為全體股東創造最大利益,打造出適合投資、就業與生活的環境,而不是不斷創造更多的公司負債讓股東承擔。但是股東自己,也就是中華民國國民,是否有戒掉舉債政府的決心?
李桐豪指出,「以收入面來說,我們未來大約還有三千四百億元的加稅空間。但現在我們不願意談,因為我們除了要先解決許多不當支出,還需要社會大眾很多的溝通。」身為這家公司的股東,你是否有決心勒緊褲帶,不再讓下一代、下下一代幫你還債?
▲點選圖片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