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經濟波動,台商越來越常以併購創造新的成長動能,由《今周刊》及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共同舉辦的金鑫獎評選結果可看出,金融和民生消費品業透過併購整合更大的規模;電子業者則須提早因應產業巨人跨入終端產品帶來的衝擊。
歐豬債務危機,中國經濟趨緩,電子業遭遇海外品牌更大競爭,金融海嘯已經過了四年,台灣企業的「壓力測試」,仍然還沒有結束。企業面對連綿不斷的挑戰,出路何在?
主動出手併購,或接受併購,可能是最有機會的一條路。
《今周刊》及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共同舉辦的「二○一二台灣併購金鑫獎」日前揭曉,本年度得獎案例顯示,當前台商在追求成長同時,除了調整體質因應轉變,決策者透過併購創造新動能的意願也越來越高。同時,在中國經營有成的台商為進入全球市場,願意由外商收購者也逐漸增加。
▲點擊圖片放大
趨勢一:金融業整合 目標仍是中國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黃齊元指出,往年較不顯著的電子業併購、整合潮,今年快速浮現;隨著中國、日本及外資廠商與台商互補性提高,台灣的併購市場未來將更蓬勃發展。對投資人而言,這也是一股不可忽視的整併大趨勢。
眾達國際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黃日燦則疾呼:「儘管跨國併購交易常常出師不利,潛藏不少未知風險,但在全球經濟走向衰退時,正是台灣業者走出去的良機!」
今年獲得年度最具代表性併購獎的五大案例中,金融業就占了兩席,分別是潤成收購南山人壽,以及開發金收購凱基證。由於這兩件併購交易都整合出規模更大的企業,未來南山人壽及開發金控勢必以此為本錢跨出台灣,進軍中國市場。
二○一一年初,由潤泰及寶成集團出資二十一.六億美元併購的南山人壽,除了關係四百萬保戶權益、交易金額創國內最高單一併購紀錄;由於南山是國內少數達到外商壽險業可尋找合資夥伴的業者,令此併購案更加受到矚目。
在潤成投資入主南山後,將依規定把南山股票在台掛牌。公司規畫利用兩大股東潤泰、寶成資源揮軍中國,會是南山人壽接下來國際化的重要一步。
至於開發金控併購凱基證券一案,結合原來業務具互補性的大華和凱基證券,創造坐二望一的龍頭效應。「銀行業的整合相對困難,在主管機關態度鼓勵下,證券業者將持續整併,日後仍將見到大者恆大,與利基經營的兩極化趨勢。」福邦證券董事長黃顯華分析。
大和證券量子基金董事總經理汪怡岳則觀察,如今台灣券商生態和過去十年的日本頗為近似,因為無法充分達到經營差異化,各家業者的經營普遍不甚理想,大和、野村兩大券商的國際化成績單也乏善可陳。
以當前市場特性來看,台灣的稅制與行政管制比香港、新加坡更多,有意投入台灣市場的海外資源,普遍面臨困難而卻步,金融業者應多和當局溝通體制,藉此找出建構華人市場的契機。
趨勢二:食品業結盟外商衝規模經濟
「未來兩、三年,中國、日本和台灣企業間整合的機會非常多,面對握有龐大資源和外匯資金的中國廠商,台灣企業一定要加快腳步才行。」中美晶董事長盧明光的一席話,直指布局中國市場的成功關鍵,就是規模。唯有在短時間內快速坐大,才能和國際級產業巨人一較高下。
基於這個思惟,雀巢參股徐福記,和康師傅收購中國百事可樂兩件交易案,分別被評審選為最佳海峽併購獎及最佳創意併購獎。「零售、消費品的主戰場在中國,這些領域的台商未來會有越來越多參與併購的機會。」黃齊元指出。
去年十二月獲當局核准的雀巢與徐福記交易中,徐福記優勢在生產中低檔散裝食品、糖果;而雀巢的強項是中高價的咖啡、奶粉及瓶裝水,雙方十分互補。
由於徐福記主力經營中國二、三線城市,在全中國布下逾一萬九千個終端零售點,雀巢將取得相當可觀的通路優勢。對徐福記而言,保有剩餘四成股份及管理權,則可與其他國際大廠競爭者平起平坐,同時享有更好的品牌效益。
康師傅併購中國百事可樂案,代表著史上首次由台灣業者整合全球頂尖飲料品牌。促成此次交易的考量,同樣是雙方極高的互補性。
自去年十一月宣布策略聯盟,一直到今年三月底由中國商務部批准交易,康師傅與中國百事的聯盟,一直比康師傅與Calbee等食品業者的合作更受矚目。原因是這次交易涉及康師傅成長力最強的飲料產品,對原本集中發展水、茶飲及果汁的康師傅來說,從未發展碳酸飲料是一大考驗。成功結盟的直接好處,就是「康百」的市占率合計可達一九.九%,屆時將超越可口可樂成為第一大廠。
考量可口可樂過去曾提議全額併購匯源果汁,卻因商務部否決宣告失敗,此次康師傅與百事選擇換股聯盟方式合作,就是要避免造成市場壟斷的印象,最後中國官方果然順利放行。
這樁交易除了有機會催生新的中國飲料龍頭,也印證去年黃齊元「中國市場的零售民生企業,必定是未來併購案主軸」的趨勢預言。
趨勢三:台日交流升溫 台商價值浮現
談到併購趨勢,安侯國際財務顧問副總經理鄭傑文提出一個有趣的觀察:「最近幾個月,我們發現洽談的客戶變多了。」他補充:「主要是日商,無論是台企買日商或日商來台,都比以前熱絡,接下來可望見到這些交易一一浮上檯面。」
黃齊元則指出,去年併購市場尚未見到明顯的電子業整合趨勢,但今年從中美晶收購Covalent Material,仁寶與聯想合資,美商新思(Synopsys)併購思源,到影響全球IC設計業生態的聯發科合併晨星,電子業的併購與整合案不斷,他直言:「未來電子業的整併將更明顯。」
黃齊元指出,觀察台灣前二十大國際品牌排行榜,前三名除了華碩品牌價值微增,宏達電和宏碁市值均較去年減少。「微軟、Google自行切入平板電腦與手機,將使得台灣硬體品牌業者壓力越來越大。」
黃齊元分析,終端消費品牌競爭,將直接衝擊台灣電子業現有生態,屆時企業下市或由外商、私募基金併購的案例可能越來越多,台灣當局應審慎思考產業的變化,才能對上市電子大廠的未來做好準備。
當台商在全球賽局中,扮演越來越吃重的角色,政府的決策與審核態度,勢必將決定企業整合方向,進而主導經營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