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實施QE3後,國際原油、大宗物資不漲反跌,反映這一波將不是「黃小玉」的商品膨脹,而是房市的資產膨脹。台灣房價會上漲,只不過是反映貨幣價值被稀釋的事實,跟炒作其實關係不大!
美國推出第三輪量化寬鬆貨幣(QE3)後七個交易日,國際油價、黃豆與玉米價格,不僅沒漲,反而下跌。這意義清楚不過:這一波將不是「黃小玉」(黃豆、小麥、玉米)的商品膨脹,而是房市的資產膨脹。
面對QE3即將來襲的超級資金狂潮,許多專家、媒體紛紛改變幾個月前的看法,甚至出現自打耳光的大逆轉觀點,其實,讓他們改變看法的依據,早在二○○九年就存在,並非QE3推出後才冒出來。
○九年以來,前兩輪美國實施量化寬鬆期間,新台幣M1b(國人所有的短期流通資金+活期儲蓄存款)隨之增加四四.二七%。這次美國聯準會(Fed)「無限量」出招,目的要投資人放心,銀彈不但不會減少,反而會更多,擺明鼓勵投資人炒作,希望能把經濟炒熱起來!
貨幣稀釋造成資產增值
也許無限量的寬鬆,讓看空的人紛紛改口,改成「房市向下反轉力道愈來愈強」,卻不再講房價必跌幾成幾成了,時間是最好的證人,專家喊跌喊這麼久,房價真跌了嗎?
完全沒有!相反地,今年初以來,房價上揚的力道反而更強!
好房網統計顯示,八月台北市平均成交價年漲九%、新北市年漲六.九%、台中市年漲八.七%、高雄市年漲一三.五%,證明我一年前預測完全正確(《今周刊》七四九期〈徐一鳴:奢侈稅後的台北房價不跌反漲!〉)。
如果你一年多前選擇相信我,懂得先求有、再求好、採取行動購屋的年輕人(《今周刊》七五一期〈徐一鳴:年輕人擁有台北房子並不難!〉),如今已享受到資產增值的快感,無須焦慮地繼續尋覓、等待。
身為市場的長期觀察者與消費者,曾多次提醒大家「市場就是老師」。買房子,你應該觀察、分析市場,看市場告訴你什麼意義,而不是「期望」市場走向如個人所預期,更不要橫眉豎目指責市場混亂或從業人員刻意炒作(沒有好建商、好仲介,你買房只會更困難)。
我之所以能判斷趨勢,提前做好決策,只基於一個極簡單的道理:當貨幣供給量持續增加,這種貨幣的價值就會被稀釋,必須轉換成其他會相對增值的「貨幣」(如房子),以避免辛苦賺來的財富被稀釋。
明白這一點,你就知道房價上漲,只不過是反映貨幣價值被稀釋的事實,與炒作其實關係不大!
儘管有關單位接連推出許多管制措施,但,有關單位不是神,怎麼可能一直放水,還能一直不讓水溢出來?頂多放慢水的溢出速度而已。
只要這情況不變,資產價格上漲的趨勢就不會變,尤其是首善之區台北市。
市場上仍持續有人買進
資金水位續增,但景氣對策信號卻連亮十個藍燈。妙的是,即使信號如此明顯,卻絲毫不影響壽險公司與建商高價買地、買樓信心。同一時期,全台都會區房價也維持高檔不墜,證實了我說的:就算景氣差,房屋持有者信心卻不差。
投資關鍵就是「低買高賣」,如果眼前土地與房價確實偏高,向來投資土地、房地產眼光精準的壽險公司、建商應該馬上逢高出脫,而非繼續砸錢進貨。所以我們應該問:到底他們看到了什麼我們看不到的榮景與機會?
我認為,就算沒有QE3,光是陸資、陸客帶來的經濟熱潮,也足以支撐台灣(尤其是台北市)眼前房價!
證據是,馬總統連任後,大陸政策延續性被確定,陸資紛紛啟動來台,導致一二年上半年投資件數與投資金額激增。
只是今年激增的投資申請,本來就不可能馬上顯現經濟效益。同時經濟部簡化陸資來台審核程序,投資金額在八千萬新台幣以下,審查時間從一個月壓縮到一至兩周,這股陸資投資潮效益,明後年必然陸續實現。
台灣人風險意識高,動輒擔憂未來,凡事眼見為憑,非要目睹陸客、陸資、外資實質影響發酵後才展開行動。小心是好事,卻導致低估自己購屋能力,很容易一再錯過大好買房時機。
家庭償債能力持續改善
依據央行今年五月發布的「金融穩定報告」來看,近幾年,家庭償債能力持續改善,借款還本付息金額(其中七二%為購置不動產)占家庭可支配所得毛額比率,從○五年的高峰四七%,持續降到一一年的三六.四%;而一一年底家庭部門借款之逾放比率僅○.五一%,為近十年最低水準!
從報告中的字裡行間推敲,央行對國內未來景氣並不悲觀,在此之下,如果你還期待央行使出大刀,進一步緊縮資金流入房市,甚至期待政府打壓房價,恐怕不免大大失望。
央行總裁彭淮南經常指責豪宅有炒作之嫌,又嚴格控管豪宅貸款額度,我看只是要打消民眾對通膨的預期。否則,萬一民眾預期通膨升溫,越來越多人擔心房價再漲,不但會讓現有觀望買盤全部進場,甚至連未來需求也提前投入。
而一旦到了那個時候,就算央行拉高利率、實施更多管制,也無法壓抑民眾爭相買房。
最近國際三大信評公司紛紛調高南韓債信評等,但南韓央行總裁卻因無法有效調控通膨而連續多年拿C。這是否告訴我們,在大國們都正在賣力製造通膨的當下,台灣其實沒有條件維持相對低的通膨,更不用說長期壓抑下去。
在高通膨的時期,雖然東西與服務變貴了,但大多數人薪資卻有機會增加,而讓消費與投資信心跟著起來,經濟成長率自然就好。
人心就是這麼奇妙,減薪但是物價更低,人們覺得可怕,而加薪但是物價更高,人們反而很開心。
簡單說,你月薪本來是一百元,可以買十個十元麵包。情況一,你薪水減成八十元,但麵包變成七元,買十一個有找;情況二,你薪水變成一二○元,而麵包變十三元,你只能買七個,想一想,哪個對你有利?
▲台灣人風險意識高,卻常低估自己購屋能力,很容易一再錯過買房時機。(攝影/陳俊銘)
抗通膨最佳方式 買房子
道理是,如果薪水增加至一二○元,你會信心大增而勇於消費,生活水準變高;相反地,薪水被大砍兩成,縱使東西變便宜,你也不太敢出手,生活水準變更低。
韓國能從破產後迅速恢復,主要就是靠人為製造通貨膨脹(例如鼓勵負債),提振消費信心,然後不斷獲得債信評等被調高;代價就是韓國央行總裁連續多年拿C,以及韓國家庭負債率居高不下。這也就是Fed為什麼不遺餘力製造通膨,還放任通膨的原因。
不清楚拿慣A的彭總裁如何應對QE3,我只是以一個長線投資者的觀點看未來,坦白說,台灣要有允許更高通膨存在的傾向!
面對資金狂潮來襲,積極的投資人買股票、保守一點的買房子。最近有人建議民眾買黃金,這真令我大吃一驚,過去十年,黃金大漲五倍至六倍,比一比,台灣房地產「才」漲一倍,哪個漲過頭?哪個風險高?不是很明顯嗎?
隨著歐美經濟復甦、房價止跌回穩,縱使是最為保守的投資人,都有可能將部分資金從黃金中抽離,轉進相對便宜的房地產,此舉將會導致金價下跌、房價上漲。
當然,由於歐美房地產持有成本遠高於台灣,除非有實質需求,不然跑大老遠購買歐美房地產,管理不易外,利潤應該也沒想像中大。
結論是,若是單純投資抗通膨,我建議,第一先看「流通性」,隨時都能抽回你的錢,不至於真變成「不動」產。
陸資、QE3都算中長期的經濟活動,非常有利房市這種長期性投資,由於台北市建設最完整、工作機會最多、實質住宅需求最大,幾乎所有賣家都能在最短時間內找到買方,建議你買台北市中心區最保值,增值空間也較大。
(作者為達一廣告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