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長龍應台「最漂亮的提名名單」,最終還是被公視審查委員會澆了一盆冷水,十四位被提名人,僅三人過關。為了避免董事會一再空轉,淪為藍綠惡鬥的延伸戰場,公視董事提名審查制度,不妨參考英國BBC、日本NHK的作法,徹底改革。
文化部部長龍應台提出「夢幻名單」,還是未獲由政黨比例組成的十五人審查委員會青睞;有委員批評名單是「台北觀點」,也有人說這份名單簡直是龍應台的權貴「小圈圈」。由於採四分之三的同意高門檻,最後僅三人過關,並不令人意外。
這已是第三次的提名審查會,未來第四次審查會是否重演立法院馬戲團式審查,沒人敢預言。如何讓這場惡夢終止,才是當務之急。這必須回歸制度面檢討,何不學學英國、日本的公共電視董監事提名、審查制度。
英日公視 國會行使同意權
以全球公共電視鼻祖BBC為例,監督BBC經營團隊的董事會(BBC Trust,又稱BBC信託)由十二名董事組成,互選出一名董事長。由英國文化、媒體暨運動部(DCMS)負責選任工作,每五年對外公開徵選,再由DCMS 資深文官與公職任命專員辦公室(OCPA)的獨立顧問審查候選人資格。
在這套機制之下,執政黨必須完全公開徵選過程,第一道提名程序就要受到社會共同監督,正式提名名單再送交不具實權的獨立單位OCPA審查。
在英國,OCPA專司所有獨立機構的人事審查。OCPA的功能除了形式上的資格審查之外,也等同對行政部門發揮監督制衡作用。通過審查程序的名單,送交國會表決,過半即同意,最後由英國女王任命。
交大傳播所副教授魏玓觀察:「通過合理程序運作出來的名單,國會就是行使同意權,以BBC來說,國會並沒有真的否決過哪一次名單。」
相較於BBC的作法,日本NHK的董監事人選則是全權由內閣提名,再經參、眾兩院過半同意,並由首相任命。
台大新聞所所長林麗雲表示,BBC與NHK模式之所以能運作,最重要原因就在於執政黨都具有一定的民意基礎,「這些國家選擇由執政黨掌握提名決定權,就是相信責任政治。」
同額提名 以示尊重
這次有不少審查委員對外表示,文化部的提名人數太少,甚至提出「百人海選」的建言。但以BBC的例子而言,公告徵選十二名董事,行政部門就足額提名十二人,若其中有一至二名人選未通過OCPA的資格審查,則另行補足。
魏玓認為:「審查委員的功能應該是資格審查,而不是人才選擇。」林麗雲也提到,這次的審查結果透露,審查委員的權力太大,審查邏輯也讓外界捉摸不清。「公視董事擁有的權力並非外界想像的那麼大,但結果僅通過原提名名單的五分之一不到,這樣的比率太少,建議審查委員未來應把審查邏輯講清楚。」
公視董事只是志工性質的工作,如果採取超額提名或百人海選的競選方式,在缺乏尊重下,未來可能無人願意出任董事。
公共電視國際部經理林樂群指出,公視空轉首當其衝的受害者還是公視本身,「現在外界都覺得,公視不知道在搞什麼?員工的名譽、可信度或社會觀感都受影響。」
董事重專業 非只具代表性
如今各國都積極調整因應數位化潮流的廣電政策,公視缺乏穩定運作的董事會,更無法爭取政府挹注資源或規畫藍圖。
反觀BBC與NHK,其董監事委員不僅有給薪,待遇甚至接近局處首長。「那也是在一套健全的公廣政策之下,明確訂定出公共電視董事的積極角色。」林麗雲說,台灣的公視董事一個月只開一次會,每次領取二千元車馬費,「如果我們希望董事能有更積極的作為,給予他們酬勞也該相對提高;但缺乏完整政策的規畫,這也只是空談。」
在三大原則下,英國、日本的公共電視運作順暢,反觀台灣設計出獨步全球的「兩道關卡」;其一是政黨比例的審查委員會,其二是審查委員會四分之三成員同意的高門檻,為了所謂的公正超然,反而適得其反。
而且這套制度真能自外於政黨的影響嗎?魏玓指出其結構的矛盾,「我們無法相信當前政治文化,又怎麼可能相信由政黨比例推舉出來的審查委員,能公正進行專業審查?」
媒改團體也開始有另一種聲音:「何不讓問題單純化?」舉例而言,現行大法官或NCC(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委員等獨立機構成員,都是由行政機關提名、立法院行使同意權,既然這些組織的選任模式能正常運作,為什麼公視需要設計出另一套獨立於現行體制外的制度?
天下沒有完美的制度,只有政黨放手,讓公視回歸專業,才有生路;否則權責不清、功能不明的審查會,還是落入藍綠惡鬥,公視只是政爭工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