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風災即將屆滿3年,《今周刊》採訪團隊進入受災最嚴重的高雄甲仙小林以及桃源地區,現場直擊3年後的恢復情況。面對大自然無情的試煉,小林村民從廢墟中站起,勇敢迎向未來;但政府卻未省思治水之道,仍砸大錢與天爭地。如果不能還地於河、還土於林,台灣這塊土地要流的淚,似乎還沒有盡頭...
這是一塊讓全台灣人都心疼的傷心地。儘管小林人夜裡一次次地偷偷流淚,但只要天一亮,每張豔陽下的臉龐,都帶著勇敢的笑容。過去一千多個日子裡,小林人相依度過最困難的歲月,現在他們要告訴大家:我們把小林村蓋回來了!
「這裡是小林村的村子頭,那裡是村尾,衛生室大概在那邊,小林國小就在這裡。」小林村村民周金源帶我們跨過淙淙溪水,細心為我們介紹著。走在這片荒煙蔓草、杳無人跡的土石堆上,昔日村落的模樣、兒時玩伴身影,似乎浮現在他的眼前。
頂著七月的溽暑,在八八風災過後一千天,《今周刊》採訪團隊南下高雄,探訪二○○九年遭莫拉克颱風重創、滅村的小林村。當年,周金源的父母都被無情惡水帶走,在台中工作的他雖倖免於難,卻從此和至親天人永隔。
「如果我爸媽那時沒有罹難,現在也八十幾歲了。」那場惡夢雖過去快三年,周金源話語中仍有難以放下的沉痛。
兩年前,他在家人被掩埋的泥土地上,種了一棵和老家門前一樣的茄苳樹,每每思念起逝去的家人,他便隻身渡過河床,越過比人高的菅芒草,替這株樹澆水,對著這棵樹說話。這天,他領著《今周刊》採訪團隊,再度回到他老家的茄苳樹前。
今年六月十日豪雨,帶給小林村崩塌舊址不少雨量,此時竄流在卵石河床間的溪水還有點湍急,只見周金源身手俐落地過了河,信步朝遠方山坳的方向走去。這片荒蕪,掩埋了他的無數回憶,石縫之間有一叢叢帶刺的野草,但他毫不猶豫地走入草叢中,憑著方向感和對家的直覺,撥開荊棘,轉彎又轉彎。
眼前,突然出現了一方沒有雜草,也沒有石塊、碎木的泥土地,這裡就是周金源跋山涉水返家的懸念。正中央的一棵茄苳樹,已高過他一個頭。他伸手撫摸著樹幹,喃喃說道:「好像又長高了。」接著低頭禱念:
「爸爸、媽媽,到現在已經要滿三年了,我們過得很好,一切都很好。那都是因為有你們的眷顧,讓我們有新的房子、新的環境。一切世事都有原因,再大的悲傷我都會去面對。」
周金源回到崩塌地附近的小林紀念公園,家人和村民的紀念牌,勾起他心中滿滿的回憶。
小林紀念公園紀念碑文
黑夜過去,早晨來臨,
太陽又放出和煦的光輝來,
重新得力,恢復了當初的榮華,
似乎比以前更美麗。
悲傷會永遠留存,
親友的愛,長存在我們心中,
思念也常存在時光隧道中。
被思念的人是永遠存在人世間。
卿卿我的愛,
我願我愛隨著徐徐的風,
親吻你們的臉頰;
我願我愛化作漫漫的塵土,
在你們身旁呢喃。
卿卿我的愛,
惦在外地小林人,親像風吹,
飛呀飛,隨著風愈大,飛愈高、愈遠,
不敢袂記線的起頭彼雙手。
卿卿我的愛,
我們深深愛你們,我們深深愛你們,
我們要深深地愛你們。
(摘錄自小林紀念公園碑文)
村民發起自救 「要重建一個更漂亮的小林村」
災後已過了一千多個日子,小林村已分別在三個地方重建。家蓋回來了,社區也站起來了;但所有小林人都知道,那是用淚痕寫下的重建日記。
回到三年前,○九年八月八日,莫拉克風災降下超大豪雨,高雄甲仙小林村爆發震驚世界的崩山事件,四六二位小林村村民,瞬間消失在世間。
到了八月十五日,甲仙鄉公所為小林村罹難者舉辦頭七法會,小林社區災後重建自救會會長蔡松諭回憶,「將近五百人的罹難數字,等同一場小型戰爭的國殤事件,你能想像台灣如此嚴重災難的頭七法會,只有鄉長主持嗎?我實在是氣不過!」
蔡松諭當場號召成立自救會,第一個主張就打動了絕望的村民:「我們再把小林砌回來,好不好?不能讓小林不見,我們再砌一個更漂亮的,好不好?」在那個當下,對失去親人的倖存者來說,「團結重建」成了他們對未來的一絲希望。
那是小林村重建的起點,也是後來小林人與政府、慈善團體斡旋抗爭一年的起點。
頭七後四天,總統馬英九首度前往小林村視察災情,蔡松諭代表村民向總統陳情,獲得總統首肯承諾,「會在任期內重建小林村。」總統命令既出,中央重建委員會與當時的高雄縣政府馬上著手處理災民的安頓事宜。
重建的意涵很廣泛,但執政當局卻只顧及「居住重建」,當年九月就宣布要蓋「永久屋」。「一般人要搬家都會考慮很久,要原住民同胞一夕間搬到平地居住,只要有住處就能解決問題嗎?」這樣的疑問,一直存在村民心中。
後來,縣府舉行投票,讓村民選擇未來永久屋的興建地點。約七十戶的居民選擇小林村原址旁的五里埔台地;約一四○戶的居民則選擇位處平地、甲仙鄉以南的杉林鄉。
「很多人第一時間想留在原址,但很多回鄉的年輕人也考量到安全問題,或是就業、就學的問題,後來就形成分區重建的決定。」蔡松諭說。
儘管疑慮重重,小林村民仍是高雄地區最快得到「中繼安置」的部落,小林村民在廟宇龍鳳宮睡了一個多月的大通鋪後,十月就住進紅十字會在杉林月眉基地搭建的組合屋,緊鄰高雄縣政府與慈濟基金會規畫的「杉林大愛村」。
十一月八日,災難發生後第九十三天,「小林村自救會」易名為「小林村重建發展協會」,並召開首度會員大會。從「自救」到「重建」,他們對外提出的第一個訴求,就是要「自主重建」。
小林村重建發展協會常務理事宋燕誠懷念地說:「以前住山上,天氣熱就在溪邊烤肉!」但如果要住進大愛園區,不能殺生、也不能烤肉,甚至還得簽下吃素宣言。濃眉大眼、有著平埔族血統的他又說:「慈濟以人頭數去分配居住坪數,三人以下只能配十四坪,假設有一對倖存的兄妹,他們以後怎麼有空間再成家立業?」
種下希望
當一切化為烏有,崩塌地的土堆中滋長出一棵茄苳樹,那是祖先給小林村子孫的諭示,環境再困難,也要勇敢站起來。
呼籲自主重建 「差點集體跪求」 總統親自拍板定案
協會發出聲明,小林人希望重建記憶中的家園,而不是住進象徵災難圖騰的集中營,「大愛園區收容了來自高雄桃源鄉、六龜鄉、甲仙鄉、那瑪夏部落還有小林村的人,但卻是完全混在一起。如此,等於是消滅這些族群獨一無二的文化。」
為此,小林村村民甚至北上行政院陳情,但縣府卻只圖重建方便,不願再更動計畫。
高雄縣重建會主任王正一在一○年七月接受媒體採訪時還聲稱:「政府表明五里埔由紅十字會援建,月眉則由慈濟負責規畫,但小林重建協會卻偏偏要選擇『在月眉由紅十字會興建』,這不是小林在為難政府嗎?」
慈濟大愛園區於一○年二月落成,六六○戶中有六十六戶撥予小林村村民,許多盼不到「自主重建」曙光的村民,還是先選擇住進大愛園區,自行就地命名為「小林小愛」。
眼看八八風災就要滿一年了,重建發展協會始終在政院重建會議上積極發言,並奔走縣府和慈濟之間,但始終沒有任何一個單位能下決定,最後連總統都知道了「小林人要求自主重建」這回事。
一○年八月八日,馬英九到杉林組合屋探視慰問小林村村民,「我們甚至在思考,要不要在緊要關頭,全村向總統下跪!」蔡松諭莞爾一笑,那是讓他手心直冒汗的一天。幸而,總統在與各方人士闢室會談之後,即宣布將與地方共同推動「小林二村自主重建」。
一年的堅持有了結果,眾人在一周年的感恩祈福晚會上,相擁痛哭,小林村從此確定分居五里埔、小林二村,以及大愛園區。
一一年一月十五日,由紅十字會搭蓋的五里埔基地完工,同一天,小林二村基地也舉行動土典禮,這是八八風災後的第五二六天。
當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小林二村落成,那是小林人收到最難忘的耶誕禮物。
「其實大家都很捨不得,如果小林人能夠都在一起,一定會更好!」蔡松諭流露感慨,但又感性地說:「可是走到這一步,也是上天的安排,有一群人在五里埔看家也不錯,他們像是在守衛我們的故鄉,小林二村在山下,也開創出災區一種截然不同的文化。」
微笑收割
小林村沒有因為土石流永遠消失,經過一千多個日子,更漂亮的社區終於落成,小林人才真正露出笑容。
靠自己站起來 居民無法以舊業為生 用手作產業突圍
走在小林二村,歐洲風景畫中才會出現的雅致洋房,櫛比鱗次地排在主幹道「忠義路」的兩側。標示著「忠義路一號」門牌的,是一棟兩層樓高的活動中心,外牆油漆新得發亮,上頭還掛著一面手繪的小林二村全圖,地圖一隅,還保留著十來棟組合屋的基地。
「我們把那時暫時住的組合屋保留下來,現在有各式各樣的工作坊進駐裡頭,麵包坊、木工坊、手皂坊,還有中餐教室!」熱情解釋的,是小林社區發展協會的行銷主任姚水福。
因為八八風災而失去了八位親人的姚水福,原先在高雄市從事餐飲業,今年五十七歲的他,回到小林村,幫忙規畫產業發展。
「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工作!你只是蓋一棟房子給他住,不能生活怎麼辦?」姚永福指著忠義路上戴著斗笠、正在整理花圃的太太說:「像這種園丁的工作是政府補助,一天八百元,有也勝過沒有,就是加減做。」目前小林二村共有一二○戶居民,因村子討生活不易,常住的僅有四十至六十戶。原先,小林村居民以務農或打獵為生,當地人說,就是「靠山吃山,餓不死人」。當居所已重新建好後,他們最重要的課題,就是生計來源。
雖然永齡基金會在當地建了農場,但僧多粥少,要照顧的災民太多了,姚水福說,小林人進永齡農場工作的只有五個,「我回來的時候也曾去應徵,但他們說我年歲太大了,不適合。」他笑了笑,然後正色說道:「所以我們還是要靠自己的力量再站起來!」
揮汗重建
需要重建的不只是房屋、道路,小林人設立工坊,每個人都用自己的雙手,為小林村的明天揮汗打拚。
來自大愛及小林二村的村民,辛勤地在永齡農場播下種子,等待收成。
大滿舞團成軍一年,要用生命的力量,舞出小林村的故事。
標榜100%純天然製作的手工皂,是手皂坊的熱門網購商品。
每日定時出爐的麵包,都送往鄰近的農會超市,法式手工果醬也是熱賣商品。
木工坊裡正在製作的竹蜻蜓,將成為高雄市小學生的課後獎品。
名廚林明燦熱情指導,如何做出一桌小林風味辦桌菜。
各界輔導就業 離鄉遊子返鄉奉獻 吳寶春也教做麵包
一邊爭取永久屋,一邊思索要推動社區產業的蔡松諭,最早在風災發生的當年十二月,就推出了「小林梅」商品。透過台灣微軟、電子商業推廣協會、數位文化協會等單位的協助,標榜著「小林村民每年的共同回憶」,以及「風災摧殘前採收的最後一批梅子」,限量發行的小林梅熱銷一空;特色手作產業也成了發展協會積極推動的重點。
組合屋裡,飄出剛出爐的麵包香。雖然不是專業廚房,但室內窗明几淨,入內還要脫鞋。烤爐前七張愉快的臉孔轉頭向來者打招呼,一聽是來參觀的,紛紛七嘴八舌說著:「那一定要找阿亮!」
原來,這位被媽媽們推舉為麵包工作坊活招牌的七年級大男生「阿亮」,就是麵包工作坊的發起人。本來在台北工作的他,風災過後掛念家鄉,返回工作崗位後就請調高雄,但反而更無心工作。辭掉工作的他,想起求學時曾在麵包店打工,學了幾種蛋糕麵包的作法,於是決定教社區裡的媽媽們做麵包,就算賣不出去,有麵包吃也不怕餓肚子。
發展協會也找上農委會等單位,尋求研發出更專業、更精緻的名產,得到傅培梅公益信託執行長潘秉新的豪爽贊助,不但安排課程,還引薦名師或行銷團隊。名噪網購的「小林手作法式果醬」,和連年推出的「小林月餅」,就是她悉心設計的產品。
自從世界麵包冠軍吳寶春到小林村來教過大家做麵包後,他也在小林收了一名徒弟,到他高雄市的店裡做學徒。姚水福開心地說:「學會了回來教村民,我們的麵包就有吳寶春加持!」
如今,發展協會向勞委會申請「培力計畫」,除了麵包坊,還有手皂坊、木工坊,以及中餐教室,共有二十八名學員。培訓就像上班,要打卡、也有薪水可領。學會「做」的下一步,就是學會「賣」。
這天,中餐教室內人聲鼎沸,潘秉新正熱情地為學員們介紹辦桌名師林明燦。「學會辦桌,就能開餐廳讓觀光客進來,以後還能打造出『小林美食村』!」有著二十年美食採訪經驗的潘秉新,津津樂道她的「美食建村」計畫,甚至告訴我們一個小林村特產的故事。
「你知道嗎?印在一千元紙鈔上的植物叫雞角刺,那不但是台灣特有原生種,還是小林村的特產哦!雞角刺根部外形有如人參,有保肝消腫作用;以前村民要迎接遊子回鄉,就會上山採這種雞角刺來燉雞湯。我們聊起這樣特色名產,聊到每個人都掉眼淚,接下來,小林人會努力把雞角刺種回來!」潘秉新說。
再造熟悉家園 年輕人把小孩生回來 耆老把文化傳下去
小林人不但要把特有植物種回來,在他們心中,還有一個心照不宣的計畫,就是要把罹難的孩子再生回來!在手皂坊內,角落有一張小巧的嬰兒床,未滿一歲的寶寶躺在裡頭,側身看著媽媽忙進忙出的身影,姚水福說:「社區就是有這樣的方便,大家都一起幫忙帶小孩。」
「有很多人,就算已經是高齡產婦,還是決心要把孩子生回來。」三十六歲的蔡松諭說,今年二月二十五日,日光小林村舉辦入厝慶祝活動,現場就有三十多名八八風災後出生的新生兒,「今年卸任後,我要結婚,也要趕快去生我的新生兒!」甫北上提親成功的他,紅光滿面。
至於白天在培力坊工作,還沒成家的年輕人們,晚上都到何處去呢?你會發現他們全到活動中心集合,準備跳舞!「當我們還住在組合屋時,就覺得不能這樣無所事事,有必要把平埔族專有的大鼓陣重組回來!」蔡松諭說,大鼓陣跳起來熱鬧又有生命力,和暮氣沉沉的組合屋形成強烈對比,許多村裡倖存的耆老都意識到要把文化傳承下去。
當許多在外地謀生的年輕人回到村裡尋找溫暖,原本專屬老人的傳統舞蹈,就產生了兩代間的對話。「沒想到我六十幾歲了,還跳這個……。」人稱徐伯伯的徐大林,平日除了在木工坊陪著年輕人削木頭,還常開車上五里埔,替平埔文化紀念館建構傳統器物,也是小林村「大滿舞團」的成員。
重生後想回饋 把經歷編成歌舞劇 到各地「感恩義演」
取名為「大滿」,是取平埔族西拉雅族支系「大滿族」之意,在滿清時期就分布在現在的小林村,而小林村每年農曆九月十五日的夜祭,就會進行平埔族的傳統祭典。人稱「阿亮」的王民亮,就在回鄉後加入了耆老的舞團,現在更擔任團長。他回憶,兒時每逢慶典,就會看到「媽媽舞團」唱歌跳舞,現在這都得靠年輕人學著跳回來。
今年,大滿舞團嘗試將小林村的部落生活編入舞蹈中,排練成「相信愛」歌舞劇。對這些素人舞者來說,又唱又跳又要演,並不是最困難的環節,要將小林村遭遇風災的經歷以舞蹈呈現,才是二十多位團員不可承受之重,排練過程中,每每觸景傷情,一群人就哭成一團。
大滿舞團一一年六月成立,今年已展開「感恩義演」之旅。七月六日更移師到台北國際會議廳,恭祝達賴喇嘛生日,以感謝達賴在八八風災當時親臨小林村祈福。舞團成員們在出發前一天,特地前往五里埔公廨,祈求祖先保佑演出順利。舞團成員之一的周金源感性地說:「幫助過我們的人太多了,要謝也謝不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在舞台上告訴大家,我們已經重新站起來了,換我們來回饋。」
在茄苳樹前結束禱念的那一刻,周金源張開雙眼,他拔了幾株新冒出來的雜草,最後依依不捨地對著茄苳樹說:「爸爸媽媽再見,下次我再回來。」
回程路上,因為山區下起雨來,溪水已經高過膝蓋,周金源收拾起思念親人的心情,悠悠地感慨:「要敬畏山、敬畏風雨,天地之間運行的道理,人類是沒辦法改變的,不要想勝過它。」
冥冥之中,小林人已在祖先的庇護下,如茄苳樹般重新站起來,悲傷的往事,終會和土石一起沒於天地洪荒。但人類如何與山、水、宇宙萬物相處,卻是永遠學習不完的一堂課。
鴻海建農園 幫災民創造工作機會
八八風災重創南台灣的山區,高雄桃源與甲仙山區的地形地貌幾乎完全改變,原住民原本賴以為生的耕地也都流失大半,而且山區道路受損,即使有農作收成也很難運出來。
鴻海集團為了協助災區居民進行產業重建,由永齡基金會出資在杉林建設有機農園,聘雇願意下山的災區居民工作。受雇者除了有每月兩萬多元的薪水可領,還可學習農園管理,日後回鄉就能將在農場學習到的計畫生產與農園管理概念,帶回去經營自己的農地。
我們到了農場,看到農場仿布農族的傳統穀倉,途中經過香草區,裡頭有羅勒、白鶴靈芝、甜薰衣等,羅勒的香味陣陣撲鼻而來,大愛村及小林二村的兩位老人家在農地耕種著。有人細心呵護,有機花草蘊藏著豐富的生氣,正如小林村人因為有愛,所以重生。
永齡基金會的有機農園,不但提供就業機會,更教村民管理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