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別於以往在國內企業實習的舊模式,大學生赴海外實習取經已成為主流。目前就讀於中興大學碩士班的曾啟華和成功大學博士班的吳宗諭,在去年就都遠赴大陸在台資企業內實習,從他們的經驗,可一窺海外實習的價值。
如果你是大學生,四十五天的夏日假期,你會如何運用?旅遊、海邊狂歡、無所事事,還是出發到陌生的國度,住宿舍、吃大鍋飯,被人當菜鳥呼來喚去?大部分人會選前者,但是就有一些人選擇提早到大陸吃苦,他們為何「想不開」?
去年,分別至捷安特昆山廠以及連展科技深圳廠實習的曾啟華和吳宗諭,就是自討苦吃的少數案例!
卸下學生的特權與姿態
事實上,在踏上這趟旅程之前,目前即將從中興大學科技管理所碩士班畢業的曾啟華,其實也有過幾次到企業實習或是打工的經驗。但由於目前大學所安排的國內實習課程,企業往往有心無力,而學生也在企業採取放牛吃草態度下,陷入了「想做的做不了,想學的學不到」的窘境,只能虛耗這個寶貴的機會。有了大學時期的前車之鑑,在去年碩一升碩二之際,曾啟華就決定自己安排實習課程。
只是,有別於其他同學選的多半是「事少離家近」的國內企業,曾啟華告訴自己,「實習,就是要體驗到真正的國際格局,否則還不如到速食店打工來得實際!」於是,從一開始,他鎖定的即是到大陸或國外的實習機會,因緣巧合下,參與了由台北經營管理研究院主辦的研習活動。
「我很幸運,一去就碰到了重量級的企業人物!」曾啟華表示,由於他所實習的單位-捷安特(中國)十分重視每年這群遠渡重洋的台灣實習生,因此公司派了創辦人劉金標的女婿-捷安特中國商品部經理汪家灝親自帶領。在「學生有心、業主有情」的情況下,汪家灝安排了一系列的見習課程,讓曾啟華有著截然不同的歷練。
曾啟華回憶,當他報到的第一天,在門口迎接的就是汪家灝,當時汪家灝沒有過多的客套之辭,見面第一句話就說:「你要記住,來這邊你就是捷安特的員工,你得卸下學生的特權和姿態,一切比照員工的待遇!」於是放下行囊後,曾啟華立即換上捷安特大陸員工的制服、住內地員工的宿舍,吃同樣的伙食,甚至清晨時分在值星官的集合下,就得和全體員工在廣場下作操、聽訓,展開一日的工作。
見識利益的角力與退讓的拿捏
然而就在這鐵血、戰戰兢兢的作息當中,讓過去一直生活在「舒適圈」的曾啟華體會到在企業上班最真實的一面。從捷安特紀律嚴謹的管理中,更認知到何以這家來自台灣的外來企業,面對來自於大陸各省五湖四海的員工,能整合成超高效率部隊。不過,在曾啟華的心中,捷安特成功的真正關鍵,則是企業對員工的栽培。
在這四十五天裡,曾啟華發現捷安特的幹部對於基層員工可謂無所不教,從不藏私。拿他自己來說,儘管只是個過客,但在汪家灝的帶領下,曾啟華見習了大大小小多場的業務談判,每次一結束,汪家灝也總會不厭其煩地與他討論會議的心得,於是短短的一、兩周內,曾啟華就能快速掌握每場會議的話題,並聽出客戶與廠商間利益的角力和退讓的拿捏。
而除了教導,捷安特更不吝給予員工表現機會。最讓他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汪家灝帶著他到數百公里之外的南京巡店,在行前汪家灝就耳提面命:「看店不是去彰顯官威,而是要看出基層通路面臨的問題,總部得想方設法幫忙解決。」曾啟華發現捷安特各店,對於產品擺放位置沒有所謂的標準規格,尤其一些偏遠店面,更還發生黃金櫃位竟擺放他牌寄賣商品的情形。在曾啟華主動提議下,汪家灝授權他自行為捷安特設計了一套「產品櫃位規格」,而在微幅修改後,曾啟華的這套設計,竟成了捷安特通行於各通路的標準模組。
而去年在連展科技深圳廠見習四十五天的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博士班學生吳宗諭,儘管事隔一年後,仍然對當時的體驗津津樂道。
其實,一提到海外實習,大家都會好奇地問吳宗諭,頂著博士生的光環,找工作並不是一件難事,為何還要千里迢迢跑到海外去實習?「但我的想法不一樣,假使沒有行萬里路,我的萬卷書也只是紙上談兵!」
有別於一般大學生遠赴海外實習,多半有鑑於台灣大學文憑不值錢,工作難尋,因此想藉到大陸實習,投石問路,成為踏入職場的跳板;相對而言,未來想朝著學術領域發展的吳宗諭,去年的這趟實習生涯,則充滿著濃濃的學術味。
攤開吳宗諭的學歷,大學念的是外文、研究所學的是企管,到了博士班則主攻政治經濟學,在這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學涯中,對於國際政經局勢有深厚興趣的他,卻是一脈相承的學習版圖。
首先,將語文的硬底子打好,以成為未來走訪體驗各國政治與經濟樣貌的工具,其次將企管的學問作為基礎,以當研究政策與經濟發展互動關係的最佳印證論述。
但待在學術象牙塔近十年,讀過無數著作後,面對快速變遷的國際政經局勢,吳宗諭常有「理論與實務鬥不攏」的困惑。在盤點了自己的學習版圖後,他發覺,整個學習拼圖裡,缺少的正是「實務經驗」這一塊。因此去年他主動報名台北經營管理研究院所提供到大陸台商企業實習的名額,成為去年唯一的博士實習生。
體認政治文化牽動經濟現象
雖然,當初吳宗諭的這項決定,引來學校指導教授的質疑,不少老師認為,大陸的學術遠落後於台灣,又何必捨近就遠,多此一舉?但事隔一年後,證實了這是「報酬豐富的投資」。畢竟,這是吳宗諭從事學術研究多年以來,最貼近實務的一次經驗,讓他得以從更豐富的角度檢視所學。
對吳宗諭而言,企業如何面對來自世界各國同行、供應商與客戶的挑戰?在一夕數變的政策下如何快速因應?以及在瞬息萬變的國際局勢下做決策,這些才是自己最想體驗的重心,而堪稱為世界工廠的中國,正是最佳的觀察樣本。
因此,在這四十五天的實習生涯裡,吳宗諭除了與其他實習生一樣,體驗生產線員工的生活,更時時細膩地觀察企業對於每一個變局的反應。
也因此,除了平日窩在工廠外,每逢假日,吳宗諭總是將自己行程排得滿滿,走訪各大城市,觀察老百姓的作息與消費,見證內地的經濟實況。
另外,吳宗諭也會主動安排訪問大陸的學校,進行學術交流,甚至在台商和當地學者的引薦下,接觸到了不少企業高層,在深談後,得知了業界最真實的反應。
就拿去年大陸一連串的打房政策,吳宗諭就發現,有別於台灣成效不彰,在大陸的威權體制下,政策一下達,房地產相關企業果然就大幅緊縮投資,讓他深刻體驗到「政治文化牽動經濟發展」的特殊現象。
在這四十五天中,吳宗諭印證了許多書本上的知識,也推翻了學術象牙塔裡過時的觀念,更觀察到了不少還未被研究的現象,讓他的學術生涯如虎添翼。
「回顧起來,那一段海外實習的經驗,至今仍是我生命中無可取代的閱歷!」一提起去年在大陸台商企業的實習,吳宗諭和曾啟華很有默契地道出相同的感受。
誠如台北經營管理研究院院長陳明璋所言,「活在地球村裡,現在的大學生很難閉門造車了!因此走出海外,已成了必修的學門!」而中華知識經濟協會祕書長陳祥順更直接建議:「未來大學課程,更應將海外實習經驗視為學分!」畢竟,要與其他國家的人才同場競爭,台灣的年輕人恐怕得提前累積更多國際化的職場閱歷了。
為了補足實務經驗,吳宗諭頂著博士生的光環赴中國實習,收穫頗豐。(圖片來源/吳宗諭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