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苑事件爆發後,動用公權力下令拆屋的台北市政府都更處成為眾矢之的,背負龐大工作量的基層承辦人員,光是被告案件就高達一七九件,是台北市政府被告最多的單位,且工時長、流動率高,成了另類受害者。
台北市政府都更處長林崇傑說,都更業務複雜,但外界不僅要求審核時效,又常被質疑圖利,吃力不討好,承辦人員隨時可能被告。
基層承辦人員工時長、流動率高
目前都更處編制有一一○位同仁,表面上缺額是五位,但二○一一年的流動率卻高達三成五,居北市府之冠,辭職原因不外乎另有生涯規畫,「通常新進人員來三個月就會想調走,若超過半年沒有異動,大概就會留到一年。」
一年半前從建管處調至都更處的更新事業科股長謝明同開玩笑地說,「在都更處資歷逾一年就算是老鳥,我覺得自己好像已經在這裡待了五年這麼久。」
謝明同的位子,位於辦公室裡的最角落,他桌上的報告書堆得有如一座小山,若不小心碰到可能就會倒塌,還有更多未處理的,就在他身後一整排櫃子裡。
龐雜的案牘工作,是所有來都更處上班的公務員要有的心理準備,但他們過去沒想過的是,協助老房子更新,身上竟要背上好幾件官司。
自二○○七年起,都更處被住戶提起的訴願、訴訟案件高達一七九件,其中刑事告訴有二十二件,是台北市政府被告官司最多的。都更處工作人員去年出庭五十三次,今年已有十七次,在一邊處理堆積如山的都更案之外,還得一邊上法院。
訴訟的種類包括合建契約爭議,地主對估價內容不信任,甚或是質疑都更處程序不合法,官員瀆職、貪汙無一不有。拒遷戶地主普遍的觀念是,「告刑事案件官員才會怕,甚至會給建商壓力,讓都更審查時間慢下來。」
「一個社會新鮮人剛來上班就被告偽造文書,而且開庭通知書還寄到南部老家戶籍地址,你說這位同事的家人不會擔心嗎?」台北市政府都更處更新事業科科長袁如瑩心疼地說。
「一樣當公務員領四、五萬元,你願意去都更處上班嗎?」一位建設公司土地開發人員形容,基層科員受不了壓力容易離職,讓經驗不易傳承,他曾遇過一件都更案七年辦下來,每年都在換承辦員,「每來一位新的承辦員,都要重新講一遍。」
我們採訪那天,匆匆自台北市政府趕回辦公室的袁如瑩,啜了一口在回程路上買的冷飲,懷孕七個月的她大腹便便,都還來不及坐下,桌上的電話就響了;此時,同事一看到她出現,也趕緊跑來,抓住空檔時間請教了一長串問題。
這幅忙亂的景象,每天都在位於台北市南門市場樓上的都更處辦公室上演。
每周一上午,都更審議委員會會議準時在九點半開始,理想狀態是中午十二點結束,但拖到下午二點已是家常便飯。精疲力盡的袁如瑩還來不及喘息,轉頭又看見同事們面前一疊疊即將淹沒桌面的公文,再想起都更同意戶地主期盼房屋早日重建的神情,壓在她心裡的責任又更重了。
市府有必要考慮將單位層級提升為「局」
去年,台北市已核准《都市更新事業概要》(編按:經主管機關確定的都市更新範圍),報核中的都更案有五三二件,若以三十位承辦人員平均來計算,每個人身上就背了十七件。袁如瑩無奈地說,「一份報告書要確認一百多份土地謄本、同意書,光處理完這些書面審查,一個月就過去了。」除了時間的壓迫性,事情的多樣性更是對他們的挑戰。
自從三月底爆發文林苑事件後,以前用缺席表達無聲抗議的拒遷戶,為了保護自己的權益,也紛紛用「書面」表達拒絕意見,這三個月,都更處接到的陳情書暴增了五、六倍,「我們每一封都會記錄下來。」袁如瑩小心謹慎地說。
事實上,都更處的辦公室雖然不大,但許多座位都空空蕩蕩,一位承辦人員的電腦螢幕上,甚至貼了一張便利貼寫著「注意禮貌」四個字,可以想像每天在第一線與地主、建設公司打交道的他們,除了得扛起沉重的工作分量,每天也要與情緒作戰。
擔任台北市都市更新審議委員會委員三年的宏大不動產估價師事務所執行長郭國任說,北市都更申請案逐年暴增,加上經年累月累積的舊案,以都更處現有的人力編制,根本消化不了。如果政府真的把都市更新視為重要施政政策,甚至有必要將單位層級由處提升為局。
袁如瑩又看了一次手錶,下一場會議的時間已經到了,她深深地嘆了一口氣,依舊打起精神起身,她希望用行動鼓勵同事,在外界一片罵聲之中,依然要用堅定的腳步繼續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