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創新乃是產業競爭中的致勝利器,也是企業獲利的法門;政府能源政策也需要創新,實在不必死守核能發電。
蘋果電腦近年推出的創新產品,包括iPhone到iPad等系列,明顯創造了使用者的便利性與豐富性,一時間成為引領風騷的電子產品。結果不僅為公司帶來巨額利潤,更衝擊手機和筆記型電腦產業,使得這些產業的品牌領導者,如諾基亞、惠普和宏碁等,銷售業績黯然失色。
蘋果電腦的成功足以說明,產品創新乃是產業競爭中的致勝利器,也是企業獲利的法門。
當然,企業獲利的途徑並非只有創新。台灣有很多企業能夠在國際市場上競爭,不是靠創新,而是靠降低成本。降低成本也是提升競爭力的途徑。這種方式在產業缺乏創新時,尤其有效。
蘋果電腦的iPad未上市以前,當時各廠牌的筆記型電腦均缺乏創新,彼此的功能特性差異有限。由於各廠牌的產品相似度高,所以廠商是採取降低成本與售價的經營策略,維持其競爭力。此時的惠普和宏碁等大廠,只要維持市場占有率領先,就可以藉著經營規模擴大,降低成本與售價,實現「大者恆大」的競爭優勢。
可是,iPad改變了筆記型電腦的市場需求,迫使多家廠商推出不同的平板電腦以為因應,於是開啟了一場產品創新競賽。這場競賽的最後贏家是誰,或許仍難斷言。但降低成本的經營策略,不敵產品創新策略,則已經得到明證。
企業選擇產品創新策略或降低成本策略的不同,也會對產品的品質產生不同影響。若選擇低成本的策略,品質就難免受到犧牲。即使短期獲利,長期卻可能流失客戶,結果未必有利。若選擇創新策略,則有提升品質的效果。甚至還能解決舊產品的老問題。例如電腦的產品創新走向省電設計時,過去的散熱問題便自然解決。
然而,創新通常不完美。它只是改善舊產品的部分問題,甚至還帶來新問題。所以,創新必須不斷進行,且不斷被再創新所取代,使品質提升得以有無限的空間。核能發電的爭議便是最好的例子。
核電是過去能源危機下出現的創新能源。不過核電帶來的輻射外洩問題,始終是揮之不去的夢魘。
最近日本的福島核災,再度讓世人認清核能發電的危險。在可見的未來,不論核電安全管理做得多好,核災的威脅難以消除。除非我們放棄核電,改用其他替代能源。
既然能源短缺與核電威脅都是事實,那麼下一個創新能源就必然會被大量應用。太陽能、風力、地熱或生質能源等都有可能,只是目前的經濟效益還缺乏臨門一腳。
所以,政府能源政策也需要創新,實在不必死守核能發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