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力是指組合不同元素而產生新奇,並且有用的觀念之歷程。
「起雲劑」原本是一種合法添加物,業界為了降低成本以及增加產品穩定性等原因,而加入了塑化劑,這也是一個新奇的觀念。
問題是,要構成心理學所界定的創意,除了新奇以外,還要考慮到有用性。所謂有用性,是指對使用者有用或有意義,最起碼不應該對他們造成傷害。
最初發現加入塑化劑可以減少成本和延長產品穩定性的人,一定非常興奮,這個興奮是來自他們發想創意的內在動機,可是不管是這些研發人員或業者,在實際使用添加物時,必然要考慮到使用者的健康。
可惜從創意發想、創新執行到上架銷售的過程中,對使用者的有用性把關未成,一直到了衛生署的楊技正心中有使用者的創意發現,才讓社會驚覺事態的嚴重性。
能夠考慮使用者的有用性和意義度之動機,心理學家稱之為「利社會動機」。例如,相信透過工作可以幫助別人,或對別人有正面影響,光是有「利社會動機」是不夠的,還必須透過同理心的「觀點取替」化為行動;例如,真正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他們的觀點,確定對他們有益而無害。
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Grant教授和同事認為,當員工受其內在動機驅使時,他們會聚焦於新奇觀念的產生,但是為了完成真正的創意,這些員工必須進一步考慮到產品的實用性和意義度。
研究者首先以九十位安全官員以及一一一位水利局的工作人員為對象,進行兩個相關研究,來驗證他們的假設;最後則以一百位大學生為對象,透過實驗的方法進一步考驗相關研究的效度。
實驗中,讓大學生選擇他們喜歡的音樂項目,以增加他們的內在動機,再告知一部分已選擇喜歡的音樂項目之學生,因額滿必須被分派去做其他不喜歡的活動,則因而降低內在動機。
研究者進一步操作他們「利社會動機」的情境,高低兩組都被要求去幫一個銷售量驟減的地方樂團想出新的觀念,以增進他們的CD銷售。
高度「利社會動機」這組,要幫助這個已經無法維持家庭基本開銷之樂團,度過四個月的難關,以完成新創作和新CD好讓樂團起死回生。
而低度「利社會動機」這組所接受到的訊息是,這個樂團成員在本業上都很成功,樂團只是工作之餘的嗜好,他們只想要尋求其他能夠讓他們的音樂更受歡迎的方法,結果發現,「利社會動機」的確增強了內在動機對創造力的影響。
這幾年,台灣一直在強調社會責任和創意的重要性,政府、各級教育、社會、企業已經不能不重視社會動機及其觀點取替的素養與行動。創意的產品除了新奇之外,也必須具備有用性與意義度。
(本專欄由司徒達賢、樓永堅、吳靜吉、李仁芳共同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