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地方法院院長黃瑞華請辭事件,不僅凸顯台灣法官「嚴以律人、寬以待己」的態度,更是台灣司改運動一大反挫。不但人民對法官的審判品質失望到了極點,就連法院自己人都看不下去。
台灣人民對法官已經失望到了極點,就連法官自己人都看不下去!六月十日傍晚,宜蘭地方法院院長黃瑞華,得知司法院人事審議委員會,議決該院三十八期的陳嘉年法官違失案,竟僅以「飭令注意」的口頭警告輕懲,讓黃瑞華氣炸了,旋即疾書遞交辭呈給司法院長賴浩敏,請辭信的第一句話說:「賴院長,我錯了嗎?」即使隔天一早,賴浩敏派高院院長楊鼎章親往宜蘭慰留,但黃瑞華依然不為所動,隨即依約前往院外演講。
讓黃瑞華氣炸的原因,起於宜蘭法院同僚法官陳嘉年審理的一起性侵案。這樁性侵案在審理過程之中,宜蘭法院非但沒有隔離加害人,在審案過程中也未請社工人員到場協助,已對受害者造成二度傷害。
而且,此案於去年進行再審時,陳嘉年傳喚被害人當證人,過程中,態度嚴厲,一直逼問被害人的「被性侵的感受」,導致被性侵女孩當庭情緒崩潰。開完庭後,女孩留下遺書離家出走,令家人傷心欲絕。
被害人的母親黃媽媽不滿女兒在遭到性侵後,還在宜蘭法院受到數度傷害,遂向宜蘭地方法院院長黃瑞華陳情。黃瑞華聽取陳情時,當場落淚,因此決定把同僚情誼擺一邊,要求司法院人審會懲處陳嘉年。
人審會官官相護 院長憤請辭
去年,高院爆發法官在何智輝更審案中集體收賄,前司法院長賴英照一人承擔所有責任請辭下台。之後,一連串的性侵幼童爭議判決,恐龍法官的批評聲浪甚囂塵上,更引發白玫瑰運動喚起民眾走上街頭。多年來的司法改革始終原地踏步,「司法將死」的罵名,總是難以褪去。
黃瑞華大動作請辭不接受慰留,凸顯了司法院人審會「律己甚寬」、「官官相護」的外界質疑。事實上,捲入何智輝貪瀆案的陳榮和法官,就曾當過人審會的委員。
黃瑞華之怒,起因於陳嘉年的三個違失案。其中最具爭議的則是他在審理某少女遭性侵案件時,未依規定通知社工人員到庭,任由法庭上交互詰問,讓少女覺得飽受羞辱。
陳嘉年法官違失案,在宜蘭地方法院內部的法官自律委員會討論時,最後以「書面告誡」結案。黃瑞華院長看到院內法官的從輕處分,認為不宜鄉愿,依據首長的裁量權限,自行將原本口頭警告處分,改為「申誡」,然後提報司法院人審會議處。
人審會認為陳嘉年法官承審的性侵案,確實疏漏未通知社工與法定代理人,部分人審委員認為構成懲處事由,但事有輕重,不宜隨便懲處。
經人審會委員討論後,認為陳嘉年雖有明顯疏失,但情節並不嚴重,最後票決以十七比五票數,議決對他「飭令注意」,等同口頭警告的效果。
正因為司法院人審會對陳嘉年從輕議處,讓堅持要議處所屬法官的黃瑞華院長相當錯愕,並以她個人價值觀已與司法院相去甚遠為由,傳真辭呈給司法院長賴浩敏,同時不接受慰留。
法官「小疏失」重創被害人
細觀黃瑞華大動作請辭抗議事件,暫不論黃瑞華個人行事風格在司法實務界中的爭議,但黃瑞華卻也點出人審會「律己甚寬」的情況。人審會關起門來,罵罵自己人,叫他以後別再犯錯,但此舉,對於遭性侵的未成年被害少女而言,怎是情何以堪可以形容。人審會認定的「小疏失」,對被害人而言,可是椎心刺骨的永遠創傷。人審委員面對少女在法庭所受的二度傷害,根本麻木不仁,視人民為芻狗。
人審會對法官違失的縱放,看在民間司改會的眼裡,他們把此現象解釋為法官自律的失效與封閉,有必要將人審會的組成,在《法官法》草案修法過程中,透過引進外部學界委員,給予適度的監督並把關,如此修法建議,表達對法官內控自律的極不信任。
對大多數的民眾來說,如果不幸犯了官司,民眾感受最為強烈的在於法官問案的態度、裁判品質和訴訟何時能了的期待。然而這樣最起碼的要求,歷經十多年來,歷任司法院長上任都信誓旦旦要司改的承諾,如今成果極為有限。
來自律師界的司法院長賴浩敏不是沒體察出民眾上法院的感受。賴浩敏幾個月前私下到北部五個地方法院的法庭旁聽,親自領會法官的開庭問案態度。雖然賴浩敏名氣不大,但還是被機警的法院人員發現。
問題是,法官開庭時,不可能每一庭都能有賴浩敏在後頭旁聽監督。除了大台北地院的法院較有司法記者出現外,中南部的法院等同是法官「獨立」審判,少了民間司改單位的法庭觀察和來自媒體的監督壓力。
而律師則是感受法官問案態度最為直接的一群人,但律師因受當事人委任,遇有法官態度不佳,或心證早已形成,也只能默默感受在心,深怕對法官反彈會影響訴訟結果,而不利於當事人。像扁家成員陳幸妤,敢在法庭不耐煩地回嗆法官,情況並不多見。
不過,在公開審理的法庭中,有合議庭案件的陪席法官,完全無視旁聽席上一群媒體記者,在法檯上呼呼大睡的紀錄時有所見。有時候,被告在庭審中為自己辯解,但審判長側身和受命法官聊天聊得起勁,根本無視於被告存在,類似的情況沒有少過。也有開庭十分強勢的法官,不讓被告充分陳述,直接恫嚇不承認就羈押,嚇得被告全身發軟,冷汗直流。
我們的法庭現場奇觀經常上演,如果縱任法官的審判品質低落,民怨日積月累恐將動搖國本。司法當局該是拿出魄力,整頓法官風氣、匡正司法正義的時候了。
▲點擊圖片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