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歐債風暴雖已波及義大利、比利時等重要國家,但陶冬認為,關鍵還是在於無力自救的希臘。他認為,希臘問題一日無解,歐債危機恐怕終難避免成為全球市場的重大風暴。
不時出沒、鬼魅一般的歐洲國家債務問題,再度成為全球股市的殺手。
日前,信評機構惠譽將希臘主權評等連降三級,未久,另一信評公司標準普爾,則是宣布將義大利主權評等展望調降為「負向」;與此同時,惠譽又針對另一個歐洲國家開槍,調整比利時的主權評等展望至「負向」。
除了兩大信評機構唱雙簧一般地連番唱衰歐洲諸國之外,早已被貼上「債務危險國」標籤的西班牙,五月二十二日舉行地方選舉,主導國家削減支出、重建財政的執政黨社會黨遭遇三十年來最大挫敗,也讓市場開始質疑該國未來持續改革財政的方向是否出現轉變。
短短數日,連續四道利空從歐洲出發、襲向全球市場,造成歐、美、亞股市全面急跌,而相關各國公債殖利率則應聲飆高,凸顯市場資金極端緊繃的風險趨避心理。一時之間,好久沒有聽到的「二次衰退」之說,再度浮上台面。
歐債問題取代通膨成為新風險
「不斷擴大的歐債問題,將會造成全球流動性進一步緊縮,甚至引發新的全球衰退危機嗎?」這是當前投資人最關切的問題。事實上,根據五月的美林全球經理人調查,高達九成比重的經理人對全球股市未來一年展望抱持「保守」態度,主要原因,並非先前各界高度憂心的通膨問題,取而代之的新風險,正是歐債危機。據調查,有高達三六%的經理人最擔心歐債問題,而在上個月,這個比率數字是二一%。
或者,我們可以把上述問題簡化一些:對於全球投資市場來說,歐債問題的角色,會從過去的「干擾因素」變形成為「主要利空」嗎?
「的確有其可能!」瑞士信貸亞洲區首席經濟學家陶冬指出,歐債問題最悲觀的演變劇本,是希臘出事造成歐元大幅貶值,美元相應大幅升值,接下來,全球資金出現如同三年前金融海嘯發生時的「去槓桿化」過程,結果,就是全球資金流動性的全面僵滯、緊縮。
言下之意,全球經理人的擔憂並非沒有道理,陶冬預期,在今年夏季,歐債問題就有可能造成全球市場出現劇烈震盪。
「不過,這並不是因為歐債問題出現了擴大、變形,應該說,老問題從來不曾獲得解決,造成衝擊是遲早的事;而現在,市場開始認真看待這個問題了。」陶冬指出,雖然近來歐債問題的流彈波及義大利、比利時等重要國家,「但真正的關鍵,還是在於希臘!」
他強調,若將相關各國情況分成四個檔次:希臘的問題最大,其次是葡萄牙與愛爾蘭;再者是西班牙,最後才是義大利與比利時。「目前看來,只有希臘是『完全不可能』靠自己的力量解決問題。」
陶冬指出,希臘目前的十年期公債殖利率高達一六.五%,「等於是向高利貸借錢!」因此,即使能夠借新還舊,也只是化解一時危機,無法擺脫長期的債務陷阱。此外,財政長期入不敷出、出口競爭力不足、稅收機制的缺失,都是造成希臘無法自力突圍的結構性問題。
希臘問題存在歐元區的大難題
無法自救,希臘問題的解決之道只有兩條路:不斷拖延終至違約,或者,與「債權人」協商,採取「軟性違約」。
前者,是陶冬最悲觀劇本的起點,希臘違約造成市場對其他國家違約風險的預期心理急速高升,歐元匯率陷入崩跌危機。
而所謂的「軟性違約」,即指債權人主動展延償債期限,並且調降利率。當然,採取這種作法,仍然會令市場對其他問題國家的償債能力產生負面聯想,也必然會對歐元匯率及全球市場造成一定衝擊,「但,至少比目前不斷拖延、不斷深化問題的狀況來得好。」陶冬表示。
由此來看,兩害相權取其輕,選擇「軟性違約」,是解決希臘危機與歐債問題的「理所當然」、「合情合理」方向。只可惜,在實際執行層面上,卻又絕非如同想像中的理所當然與合情合理。
陶冬指出,無論是歐盟或IMF(國際貨幣基金)等機構,都對採取軟性違約方式解決希臘問題有所共識,但是希臘的大債主──歐洲央行(ECB),至今卻仍站在堅決反對的立場。原因,在於「虧不起這個錢」。
歐洲央行持有大量的希臘債券,據陶冬所提供的數據,若採取軟性違約,估計歐洲央行可能的損失金額將在四百億至六百億歐元之間,而歐洲央行的資本額只有七九○億歐元。換句話說,如果輕言妥協,歐洲央行將有可能在一夜之間虧掉超過一半、甚至四分之三個資本額。
「這正是希臘問題延宕至今始終議而不決的主要原因。現在,加上IMF前主席卡恩的失勢,要採取『理所當然』的方式解決希臘問題,似乎更是難以期待。」而這也是陶冬對當前歐債問題未來發展不敢樂觀的主要原因:希臘危機無解,歐債問題自將持續深化蔓延,終至演變成全球主要風險。
「希臘危機或歐債問題一直都在,先前之所以只對市場造成短期干擾,是因為市場選擇不去注重這個問題。」陶冬指出,有別於先前各界把焦點放在美國債務問題、美國經濟成長問題,現在,各界開始把重點放回歐洲的老問題,「這自然可能加重歐債危機對市場帶來的震撼效果。」
至於接下來的觀察指標,陶冬認為,除非看到希臘問題能夠找出妥當的解決方法,否則,歐債問題的後續演出,恐怕將很難避免走向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