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令人羨慕的醫師職業,張豐年為何放棄優渥的生活,花時間投入環保運動,即使罹患肝癌也無法打倒他,痊癒後繼續投入水患治理工作,是什麼樣的精神,讓他不放棄守護這片家園?
台中縣大甲溪石岡水壩旁,一群國小師生正吱吱喳喳圍著一名戴著眼鏡的阿伯,聽講大甲溪樣貌的演變史。「九二一地震後,整個石岡水壩隆了起來。」正在講解的張豐年,誇大地比著手勢,使得上衣別著的「台灣生態學會顧問」名牌益加顯眼;而他的另一個身分,則是台中縣豐原市豐壽診所的主治醫師。
宣導正確修剪行道樹的方法
長期關注河川保育的張豐年常擔任解說員,專業程度不輸教授。
與兄長合開診所、並輪班看診的張豐年,十四年前因為家門前的行道樹被砍,引起他的注意,從此一頭栽入環保領域。現在的張豐年,把看病當成副業,大部分時間,他則是背著相機,四處發掘破壞生態的現象;與中部開發案有關的環評會,以及河川整治、水患治理等相關會議上,都可以看見他的身影。
「你看枝頭已經冒出新芽,」張豐年走到一排垂榕旁指著樹梢說。回憶起一九九七年時,台中市政府要把行道樹修剪到剩下樹幹,「如果只是修枝末還好,但剪得越多,對樹的傷害越大。」張豐年發現,颱風後家門前被修剪過的六棵垂榕幾乎倒光,納悶的他仔細檢查,發現樹幹裡面早已腐爛。
把樹當成像人一樣的生命體,張豐年說,「人少了一隻手、一隻腳就不靈活;樹木無法透過枝幹輸送養分,當然就整棵倒了、死了。」懷疑可能是因為修剪面積太多,造成樹木無法存活,他找上中興大學農學院院長、擅長植物病理的黃振文確認病因無誤後,把調查範圍擴大到他家附近一公里左右的樹群,記錄下每一株樹的問題並拍照;並把這些證據交給台中市政府,但市政府要求必須要有學者背書,才會停止大範圍修剪樹木。
「真不知道要怎麼解決,但光靠我一個人的力量解決不了。」不死心的張豐年找遍歷年來台中市行道樹修剪的資料,還比對全台各都市情形,做成完整的報告與幻燈片,並結合學術力量,找上中興大學的學者,一起組成行道樹關懷委員會,在全台舉辦多場研討會,還邀請各縣市政府參加,宣揚正確的修剪法,才阻止這場行道樹浩劫。
「台中市政府後來就沒有再剪了,間隔一、兩年修一下樹梢而已。」張豐年欣慰地說。
有了這一次的經驗,張豐年學到了如何透過自力調查,「讓證據自己說話」,進行理性的環保抗爭。
一九九九年,他住家附近一棟大樓,因為樓層裡的房間分租,總共裝有四十幾台冷氣機,每到夏天晚上「轟隆、轟隆」的馬達運轉噪音讓周遭鄰居無法安寧。張豐年找來環保人員,測試冷氣是否超過噪音標準,結果環保人員只測單一冷氣機所發出的噪音。「這樣測當然不超過噪音標準。」
連續九年投書促修法
不服氣的張豐年,還自己買了一台檢測器來測,另外,他在翻閱環保署法規時,發現有數個噪音源在一起時,稱為「叢聚性噪音」,各噪音源的合成音量則稱為「複合音量」,而環保署對複合音量訂定的標準太寬鬆。
於是,他開始連續九年每二個月寫一封信給環保單位,最後環保署終於修法,新的修法內容規定,如果有十台鄰近的冷氣機同時發出噪音,必須檢測集合的噪音量,這條法規又被稱為「張豐年條款」,並在二○○八年正式實施。
「影響最直接的噪音問題就花了九年,更何況河川整治、水患治理?」張豐年感慨地說。沒多久,台灣發生九二一大地震,他轉而研究起災區重建問題,與靜宜大學生態系副教授、台灣生態學會理事長鐘丁茂,跑遍了整個災區做調查。
「張豐年用醫師的眼睛去看河川、九二一山崩地裂的問題。」鐘丁茂說。兩人最津津樂道的,就是當時不顧自身危險,冒險探勘中橫塌陷問題,透過所拍攝的照片與丈量的資料,在一場公聽會上,成功地說服公路總局,最後決議「放棄修復谷關到德基水庫路段」。
另外一個張豐年最關心的議題,就是中科的環評。他從中科三期開始舉辦「地方說明會」時參與,常常利用開會之前,獨自一人到中科汙水排水溝旁,觀察並記錄汙水顏色,以及是否散發刺鼻味道,並先把電腦簡報做好,或是把想法寫下,透過電子郵件寄給學者與環評委員。不過,「大部分的環評委員只管自己擅長的部分」,張豐年感慨地說。
為環保過分操勞而病倒
利用空閒時間,張豐年還擔任「生態講座」的志工,為民眾講解有關生態保護的議題。
○九年五月,中科四期環境影響評估審查開會,張豐年卻在此時病倒了,過分操勞的他,導致原先的肝硬化惡化為肝癌,經過換肝手術與休養,才逐漸恢復正常生活。回想起發病徵兆,他發現由於長期睡眠不足,導致免疫力急速下降,是觸發肝硬化惡化最大原因。
「我一九八二年在台中榮總當醫師時,就發現自己從原先的B型肝炎帶原轉為肝硬化。」張豐年淡淡地說,早就罹患B型肝炎的他,為了減輕工作量,決定離開台中榮總,先是與別人合開醫院,後來拆夥,轉為和哥哥合開診所,之後沒多久,就開始參與環保運動,心力都花在上面。
「開完刀出院後,發現監督中科四期的聲勢,和之前完全不同了。」張豐年說,以往參加公聽會,都只有「小貓兩三隻」,但從中科四期開始,包括後期的反國光石化,許多學界的教授也紛紛出來響應,他轉而把大部分的時間都放在關注石岡水壩上。
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所做的「九二一集集大地震全面勘災報告」指出,長期供應大台中地區飲用水的石岡水壩,位在「車籠埔斷層帶」正上方,九二一地震造成位於大甲溪下游的石岡水壩,隆起將近十公尺高度,導致溪水流速增加,對下游河道逐年刷深。
「砂石淤積在上游,導致上游攔砂壩壽命縮短,甚至淹水;下游則遭淘空、橋墩斷裂,后豐斷橋就是一例,水壩本身也面臨地震的威脅,相當危險。」張豐年說。
台灣早期的水壩,是國外幫忙設計,但「國外地形較平坦,泥沙淤積不會這麼嚴重。」張豐年說,台灣地形高低落差大,即使政府終於知道原因,但卻苦無辦法解決淤積問題。張豐年唯一能做的事,就是辛苦探勘並拍照,然後在公聽會上公布他所做的調查,呼籲工程單位正視,「我們不能再沉醉於人定勝天、工程萬能的迷思裡。」張豐年憂心忡忡地警告。
「剛開始認識他時,心中還在納悶,張醫師不是醫師嗎?為什麼對水庫結構、斷層位置、電力水力如此專業。」長期關心環境議題的媒體人朱淑娟,被張豐年關心石岡水壩的精神所感動。
同樣關心中科議題、常提供場地給社運人士活動的洪雅書房老闆余國信說,他觀察到張豐年每次都自掏腰包,搭客運從台中到彰化參加大度攔河堰與國光石化的公聽會,三年如一日。
「台灣社會需要一群憨人。」余國信說,如果沒有像張豐年這樣的環保鬥士默默的堅持,台灣的環境,無法變得更美好。
張豐年
出生:1948年
現職:豐壽診所主治醫師
經歷:台北、台中榮總外科醫師
學歷:台北醫學院醫學系
▲點擊圖片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