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住的房子防震嗎?日本發生芮氏規模九級大地震,海嘯灌入城鎮的畫面,讓同樣身處地震帶的台灣人「聞震色變」,究竟什麼樣的結構才算是安全的住宅?建築物又該如何耐震?
日本爆發史上第三大強震,耐震、減震、隔震建築又成為房地產市場熱門議題,讓消費者看得眼花撩亂。但一棟建築物的抗震能力好壞有什麼方法判別?在選擇安全的建築物時,地震專家建議要打破三個迷思。
事實上,建物的結構就有不同的工法,包括鋼骨鋼筋混凝土(SRC)、鋼骨構造(SS)、鋼筋混凝土(RC),潤泰集團旗下潤弘精密董事長賴士勳說,以上三種都是值得信賴的工法,真正影響建築結構安全的關鍵,是現場施工品質的控管,不同梁柱結構形式,只是會影響空間使用而已。
迷思一:裝越多越好?配合工法進行最佳系統配置
目前市面上抵抗地震的系統系統可分為耐震、制震與隔震三類。
耐震結構,主要是靠主體結構,不用其他輔助工具來消化地震的能量,也就是指一般建築,依建築技術規範施作,使建物本體具有韌性,地震時容許有適當變形,但沒有破壞整體結構。
制震結構,是在梁柱構架中設置一些消耗能量的裝置,如金屬材質的制震壁,或斜撐型的制震器,以達到減震的目的。
隔震,是在建築物結構體底部加裝隔震墊,隔絕地震能量,當地震來時,透過隔震墊吸收地震力,可以消除九○%的地震強度。
賴士勳表示,隔震有兩個最大特色,一是減低地震時結構破壞程度,建築物不易變形;二是減低地震時搖晃,提升舒適度。這次日本很少見到建築物因大地震倒塌,多數是遭海嘯沖毀。主要歸功於近三十年來,日本新建築中,都已經做了最嚴謹的耐震設計,部分建築物更是設有基礎隔震墊與耗能設備的預防措施,減少地震所造成的災害損失。
賴士勳說,結合大型橡膠與鉛心製成的基礎隔震墊,安置在每棟建築的底層,當遇到地震時,每棟建築物都像是汽車裝設避震器,愈好的避震器,愈能降低搖晃程度。
很多人以為建築只要裝上隔震設施就萬無一失,其實不然,要讓隔震建築物在發生地震後,仍能正常運作,仍須搭配「隔震層管線」。
賴士勳說,一般水管與電管的橡膠材質,除了會因變質毀壞,而且也容易因為地震,使水電、瓦斯、空調配管在隔震層產生相對位移而扯壞,所以管線也應該相對使用隔震工法,保護管路不因地震力量拉扯或擠壓而損壞。賴士勳說,隔震層管線就好像房子的神經系統,若設計耐震力強的可撓性軟管,不但不易破裂、變質,地震來時,住戶仍保有正常水電供應。
迷思二:鋼骨結構最好?現場施工品質的控管才重要
一般人以為鋼骨結構較可以防震,實際上,鋼骨遇到地震時反而搖晃得更厲害。隔震設計,主要是以柔性的隔震器來隔絕地震的傳輸路徑,降低結構承受地震力,使建築物在強震中得以安然無恙,也就是所謂的「以柔克剛」。
另一方面,若要判斷中古屋是否符合抗震安全,可以從室內格局的梁柱是否有大幅異動,或是結構牆被打掉。
由於過去大部分的結構形式,都是以耐震設計為基準,所以大都具有相同的抗震能力,差別在於施工品質管理是否嚴格,會對於抗震能力產生直接影響,因此建設公司的品管執行力,更顯得重要。
一般消費者很容易忽略建築物與土壤液化的關係,如果要在容易液化的土壤上蓋房子,有四個方式可以防治。
一、加挖地下室。將地層中容易造成土壤液化的砂質地層挖掉,改建為一層或兩層的地下室。
二、動力夯實法。利用機械吊起重錘,直接以自由落體的方式打在地面上,可將地層壓得較密實。
三、灌漿穩定。將混凝土倒入鬆散的沙質地層,到比較堅固的地層上,而房屋建在樁上,就不會造成傾倒、下陷等現象。
購買預售屋的消費者,可以向建設公司所閱「地質鑽探報告書」,了解自己購買的房子土質及地下水位的高度,有沒有土壤液化問題,同時也要詢問建設公司是否已經做好基礎或基樁、地質改良等必要設計與補強。
迷思三:抗震卻不防火?防震與消防安全密不可分
潤泰創新總經理簡滄圳表示,此次日本大地震也引發大規模的火災,更凸顯出防震建築,與消防安全的關聯性密不可分。
簡滄圳說,台灣住宅大樓的管道間,大多採垂直連通設計,但卻沒有注意阻止火災迅速擴散的防火牆間塞,ㄧ但發生火災,很容易在管道間及樓梯間形成「煙囪效應」,讓火焰快速向上擴散。因此,真正阻絕火災發生的建築物,應該要有「阻止延燒」、「逃生正壓系統」兩種功能。
所謂「阻止延燒」,就是建築物內所有水電管路貫穿處的縫隙、帷幕牆與樓板交接空隙,以及樓板與樓板、牆間的伸縮接合縫隙,都應該確實用防火材料填塞。
至於逃生避難系統,是當火災發生時,逃生梯間底層設置的鼓風機,應連接緊急電源,並搭配頂層設計的重力型下壓風門,同時啟動;利用鼓風機將新鮮空氣送入逃生梯間,使逃生梯間形成正壓環境,逃生空間的壓力大於火場壓力,濃煙就不會侵入逃生空間,卻保逃生安全。
買房子,是大多數消費者傾畢生積蓄終能圓夢的最大投資。因此,購屋前除了要勤做功課外,更要選擇一家品牌形象優良的開發商,讓房屋成為可以托付一輩子的幸福。
樓板間隙應防火材料填塞,阻絕竄燒。
SRC加上制震阻尼器,抗震效果最好。
隔震墊則像建築物的避震器,消除地震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