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中國,不但早已從世界工廠轉變成世界市場,在金融海嘯過後,更進一步蛻變成世界金主。對台灣來說,在MOU、ECFA陸續完成後,也即將有QDII參與台灣的資本市場。面對中資,台灣企業該如何應對?
編按:一年一度的IRVoice投資人關係台北論壇,日前盛大舉行。其中,剛回到外資分析師領域的野村證券董事總經理楊應超,與聽眾分享自金融海嘯以來,他對國際資金投資意向的觀察。面對即將來台的中國資金,他鼓勵台灣企業不必妄自菲薄,反而要趁勢及早卡位,把握吸引資金的最佳契機。以下為重點摘要整理。
二○○八、○九年金融海嘯時,歐美國家投資人先是將資金抽回母國,但從○九年下半年開始,資金動能恢復,熱錢開始到處找投資標的。其中,歐美國家還沒有完全恢復,資金關注的熱點自然來到恢復最快的亞洲。在此同時,中資的實力也快速崛起,所以在我看來,資金充沛的此時,正是亞洲企業吸引資金的大好機會。當然,台灣也不例外。
強調台資企業管理優勢
過去,外國資金對亞洲其實不甚了解,投資標的多半只以大公司為主,例如台灣,最熟悉的不外乎是台積電或鴻海;不過在金融海嘯後,隨著國際資金開始重視亞洲市場,對於這塊市場的認識也逐漸提高,這個趨勢,對於台灣企業贏得國際資金更多認同其實頗為有利。
舉例來說,過去歐美的投資人對於亞洲不了解,直覺認為中國大陸市場的規模大、成長快,台灣就是規模比較小,這對我們是有點委屈了。但隨著兩岸市場相互開放的趨勢,台灣公司很有機會去強調自己的優點。台灣的優勢,就是各個行業的管理經驗都很豐富,兩岸開放後如果能夠與大陸合作,一起開發市場,也許更能吸引國際的資金投資。畢竟台資企業到大陸去,機會絕對比韓國、日本大得多,這樣的利基,絕對是吸引國際資金的重要優勢。
此外,投資中國的難度也不見得比投資台灣簡單。過去一年我在中國工作,擔任財務長,對於中國的資本市場也有很多感觸。整體而言,經濟成長速度快,所以出現泡沫的機會一定有,如果今年要投資中國的股票,一定得做很扎實的財務分析,要仔細算出每支股票應有的價位,更要有耐心,等到好的時機再進場。
另一方面,中國的公司一大堆,裡面壞的也一大堆,對國際投資人來說,功課可能得做得更細,尤其是要了解公司的管理者。我記得○七年我還在花旗的時候,中國的太陽能產業非常熱門,我去拜訪一家公司,這家公司的一樓做背包,二樓在做太陽能。也就是說,他本來是做背包的,後來覺得太陽能不錯,就開始做太陽能,這種公司你一進去就覺得怪怪的。當然大陸公司裡好的也不少,但就是得小心。
換言之,即使中國是全球熱點,但當資金匯聚亞洲時,其實台灣的企業仍有機會得到更多的資金關愛。
用對溝通方法吸引投資目光
當然,在開放QDII(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後,中資崛起也是台灣企業的機會。
我自己離開外資兩年,剛回來一個月,看到一個很不一樣的事情。過去我們常跑美國、歐洲,去見所謂的QFII(合格境外投資人),然後在○七、○八年的時候我們開始常跑台灣,因為那時候本地券商與資金也很多。但現在,我們公司(野村證券)的營業員會帶著分析師去到北京或上海做路演(road show)。這是過去從來沒有過的,象徵中國資金的實力已不容小覷。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的分析師在和QDII經理人會面時,發現他們不論是說話、語言,甚至是選股方向,其實都和台灣很類似。換句話說,台灣企業只要用對溝通方法,不難吸引他們的目光。
針對吸引QDII,我有兩個建議,可以提供給台灣的公司。首先,在中國要講他們聽得懂的話。例如介紹聯發科,就說「你們白牌手機裡的晶片是我們做的」;如果介紹宏達電,就說「你們中國移動的Google phone是我們做的」。大陸人可能沒聽過聯發科,可是都知道白牌手機,所以用這種方法,他們才會更快理解。
第二,與其參加大型投資論壇增加曝光,不如多與券商合作,請他們安排與投資人的單獨會面。因為在論壇裡面,投資人大多只對大公司有興趣,小公司相對就比較吃虧。大型投資論壇不是不能去,但目的是觀察大公司怎麼介紹自己、回答問題,再來也可以藉此蒐集投資人的名片,等論壇結束後,再一一約時間拜訪,效果反而更好。
整體來說,不管是QDII還是QFII,他們大部分終究還是會先從大型權值股開始投資,也就是跟著指數成分來投資。不過,在其中還是會有一些選股動作,試著做些小小的改變,但畢竟資金可觀,因此即使只是小小的選股調整,企業在這裡就有卡位的機會。如果能及早讓QDII的經理人認識你,了解自己所處的行業、業務上的強項與賣點,卡位成功的機會也大大增加。
出席IRVoice 論壇的與談人,左起為花旗銀行發行機構部大中華區總監莊文華、新光金控總經理許澎、楊應超與《今周刊》社長梁永煌。
楊應超
出生:1967年
現職:野村證券(香港)董事總經理
學歷:芝加哥大學MBA
經歷:大洋集團控股公司財務長、花旗環球董事總經理及亞太科技首席分析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