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時,國泰和富邦集團的市值還有三千億元的差距,但到了○九年底相差已不過百億,期間富邦的市值更多次超越霖園。擅長購併的富邦與少有購併的霖園,未來會如何發展?
富邦積極 國泰相對保守
此時在螢幕上播放的,是一段優雅的雙人舞,意喻合併後的新前景;然而,此時這父子三人,尤其是總舵手蔡萬才的心裡,想的恐怕是在併入安泰人壽後,富邦金控不但取得與老大哥國泰金平起平坐的地位,更能直接挑戰被國泰視為核心的壽險事業。簡單說,富邦早已不是當年的小老弟了。
雖然系出同門,但兩家集團的性格卻迥然不同。
其中,老字號的霖園集團,不但有台灣規模最大、歷史最久的壽險公司,子公司國泰建設也一直是業界的龍頭;因此,雖然沒有經營任何製造業,但在金融與地產雙向加持之下,霖園集團一直是台灣企業集團中讓人無法忽視的要角。
另一方面,當年蔡家分家時,蔡萬才的年紀最小,又剛念完書,只分得最小的產險,規模與哥哥的事業完全無法相提並論;「如果要成長,富邦一定得靠自己,所以開創的性格一直很強。」一位資深分析師觀察。
也因此,富邦集團現有的企業成員,絕大部分都是靠購併而來。如在證券業的七合一、在銀行業購併台北市銀、買下港基銀行,在壽險業購併ING安泰人壽,幾乎每隔兩、三年,富邦集團就會出現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購併案。
更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富邦集團早已經看到金融外的事業,如電信業三雄之一的台灣大、娛樂事業好樂迪,以及掌握「眼球」的有線電視。「這些大部分都是高槓桿、高現金流量、低風險的特許事業。」一位業界人士認為,高槓桿代表成本低,容易借力使力;高現金流量意味財務穩定;而特許事業則代表進入障礙高,只要能及早卡到好位置,市場地位幾乎沒有人能夠撼動。
「最大的好處,在於他們對金流、資訊流的掌握。」這位業界人士指出,從布局來看,富邦的終極目標在於對食衣住行的消費商機,「知道一般人的消費、收視習性之後,就曉得接下來可以怎麼開發。」他舉例,包括富邦的購物台以及籌畫中的百貨事業,都是集團內部金流與資訊流加乘後衍生的新商機。
相較於富邦在各領域的奮力衝刺,一直位居金融業龍頭的霖園集團,態度卻顯得極端保守。以購併來看,至今最大的一次動作,就是在國泰金控成立初期併入世華銀行,在銀行業中取得一席之地;而當富邦一步步完成銀行、證券、保險業的布局後,國泰金控自己的證券子公司,市場地位卻一直無法提升。「因為是第一名,國泰金沒有太多犯錯空間,更注定永遠是別人追趕的對象。」國票證券總經理王博文認為。
意識到「後有追兵」,霖園也不是全然沒有反應。○九年年初,當個性積極的蔡鎮宇接任國泰世華銀行、國泰人壽的副董事長後,外界普遍預測國泰金接下來會有所動作。可惜的是,除了幾宗不動產交易,大部分時間國泰還是不動如山。
兩強新戰場在中國
「他們(國泰金)的文化太保守,短時間內很難改變。」這位資源分析師透露,當年蔡鎮宇也曾親自操盤購併群益證券,企圖藉此擴大證券業版圖,但最後還是功敗垂成。
若放眼未來,橫在眼前的挑戰,並不是在台灣爭勝負,而是誰能在中國市場搶得先機。
國泰人壽老早就在中國成立合資公司,分公司從東北的瀋陽開到福建沿海,可說是實戰經驗最豐富的業者;而富邦繞道香港入股廈門商銀,反而先在海西經濟區建立灘頭堡,當中國最大的券商中金公司要標售股權,富邦金也被視為潛在買家之一。由此看來,未來誰將勝出,其實還在未定之天。
「國泰可以穩健,可是不能保守;富邦可以積極,可是不能冒進。」這位分析師認為,面對格局更大、困難度也越高的中國市場,兩個集團勢必都得調整。
扛著台灣第一招牌的霖園,要同時應付富邦的追趕以及開拓新市場,擔子勢必更加沉重;一直積極擴張版圖的富邦,日後也更得謹慎行事,把集團整體綜效發揮到最大。昔日老國泰分家後,兩蔡之間的雙人舞,此刻才要精采登場。
▲點擊圖片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