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多時的產業控股,又因為大陸工程而炒熱。但過往案例顯示的,卻大多以失敗收場。在此同時殷琪又剛好離開高鐵,不少人因此估計,這樣做的目的,還是在為日後處分高鐵投資預先鋪路。
從過往案例來看,轉型並不代表轉虧為盈。
大眾電腦五年前先行減資,再以投資控股形態重新上市,體質未見改善,股價與業務一直欲振乏力;率先轉型的和桐,在完成投資控股的集團布局後,才發現母、子公司不能夠同時掛牌,計畫因此打亂;惟一的成功案例,就是世平與品佳合併後組成的大聯大控股,現在已成為全球第三大電子元件通路商,每年的EPS(每股稅後純益)也有二至三元的水準。
業界人士分析,大聯大成功的原因,在於透過控股公司的平台把營運規模進一步擴大,降低行政成本,也為日後的購併機會預留成長空間。
但台灣的大型公共工程已大致完成,營造業普遍面臨業務瓶頸,未來成長性不明顯,大陸工程想要複製大聯大的成功故事,難度實在不低。
也因此,這位業界人士認為,大陸工程玩起這種改名重上市的財務遊戲,還是與切割高鐵投資有關。
怎麼切割?一位資深會計師分析,待控股公司的架構完成,可以把當前轉投資高鐵的資金,由產業控股公司以「投資子公司」的「再投資」方式持有,與自身的營造本業切割處理;如此一來,即使未來高鐵出現虧損或要向股東求償,也僅止於這個子公司為止,不至於對本業有所損害,等於築起了一道完美的防火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