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九年前開始編製街頭景氣指數,除了隨機街訪民眾對景氣看法,並詳細記錄其心聲,希望藉此貼近一般民眾實際感受,作為施政參考。這種重視市井小民心聲的作法,值得台灣學習。
《島耕作》系列暢銷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即時反映社會上最真實的一面。例如二十年前日本上班族,幾乎「下班以後才開始上班」,因為可以領加班費!如今上班族的待遇每況愈下,加班費被刪,也不能再到銀座狂歡。
在冰冷數字中加添人的實際生活
漫畫中描述的情景,其實就是日本民眾每天過的生活,因此得到廣大的回響和共鳴,這也說明了「實感」的重要。
很多人看到政府發布的景氣指標,都十分懷疑:政府說景氣轉好,可是為什麼我感受不到?明明住家附近的商店一家一家倒,自己的薪水也原地踏步了好幾年,景氣究竟好在哪裡?
《島耕作》作者弘兼憲史為了深入觀察庶民生活,自己會帶著團隊到各地探訪,才描繪出深得民心的內容。
日本經濟企畫廳於二○○一年一月,開始實施「景氣觀測調查」,又被稱為「街頭景氣調查」,在街頭巷尾詢問民眾的實際感受,希望政府施政依據除了冷冰冰的數字,還加入計程車司機、超商店長、柏青哥店長、遊樂園員工、小酒館的媽媽桑、服飾店店長、設計工作室老闆等人的感受,實際觀察人民的荷包是鼓的還是癟的。
經濟企畫廳的作法是,從北海道、東北、關東等十一個地區,選出二○五○人作為「景氣觀察者」。
這些人主要來自三大領域:一、家計動向相關(占七成):包括零售業、餐飲業、服務業、不動產等相關行業的店長或店員;二、企業動向相關(占二成):包括農林水產、製造業、非製造業等行業的從業人員;三、雇用相關(占一成):人才派遣、職業介紹所、學校就業輔導室的從業人員等。
這些觀察者會回答「景氣現狀」和「景氣預測」,選項從「很好」到「很差」分成五級,再加權平均為指數,超過五十為改善,低於五十即為惡化。
而調查中也會記錄受訪者的心聲,例如在認為景氣變差的受訪者中記錄,「一家家電量販店的店長說,現在很少有人衝動購買」、「一位計程車司機說,晚上滿街都是空車」、「一家便利商店店長說,今年預約商品的回響遠不如以前」。
而在認為景氣變好的受訪者的一邊,也有這樣的紀錄,「一家旅行社的員工說,很多客戶很早就報名黃金周的海外行程」、「一家人力仲介業者說,先前遇缺不補的公司開始徵才了」、「一家服飾店店長說,單價高商品的銷售量開始增加」。
這項調查的最大特徵是,它在政府各調查中反映最迅速,因為每月二十五日至月底調查,第二個月的第六個營業日就發布。此外,調查將日本分成十一個區域,不僅能全面掌握各地方的景氣狀況,受訪者對景氣的預測也具有前瞻性。而受訪者不受限制地自由抒發心聲,更是政府直接聽到民意的好管道。
國內部分經濟指標已經失靈
世新大學財金系副教授郭迺鋒指出,外銷導向的台灣,以往經濟動能主要來自國外市場,外熱內冷;但現在遭遇到外冷內也冷,以至於原先的指標開始失真。
例如,北美半導體接單出貨比(B/B ratio)是景氣指標中,領先指標的構成項目之一,這個指標可以反映竹科的景氣,預估大企業的業績,卻無法由此看出中小企業的感受;多數民眾看得到街頭小吃攤的生意如何,卻連B/B ratio是什麼都不知道。
又如現在很多企業在台灣接單、中國生產,景氣指標中的外銷訂單指數和工業生產指數,都不再能確切反映台灣民眾感受到的真實狀況。
服務業在台灣的重要性日漸升高,但是目前景氣指標中服務業的占比並不高,這些都導致人民的實感與政府發布數字有極大落差。增加觀察街頭景氣的主觀數據,搭配客觀的數據,就更能掌握整體景氣樣貌,貼近庶民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