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型保單課稅問題又浮上台面,但財務專家認為,一般人不用擔心課稅問題,只要搞清楚「遊戲規則」,都有法可解;而有機會扣到稅的大戶,也早就利用境外管道避開。儘管這項議題爭論不休,但看在稅務專家眼裡,就像鬧劇一場。
仔細分析,課不到稅的原因有二。第一,「山不轉路轉」,保戶只要注意一下保單結構、稍作調整,就不用擔心課稅問題;第二,投資型保單連結工具複雜,目前雖沒有課徵證所稅,但買賣標的有分離課稅,也有就源扣繳,收益組成相當複雜。如何分辨獲利來源,進行課稅,也有相當高的技術門檻。
宏觀財務顧問公司總經理邱正弘解釋,投資型保單課稅問題,涉及遺產稅、贈與稅及所得稅三種。情況不同,被課稅的結果就不一樣,保戶要先有基本認知,不要將遺產稅、贈與稅及所得稅全部混為一談,對目前實務上投資型保單「幾乎課不到稅」的情況,才能有進一步了解。
課稅要點全都有法可解
先看贈與稅部分,假設父母想利用投資型保單,將財產移轉給子女,又擔心有贈與稅問題。最簡單的作法,就是將要保人及受益人都填上小孩的名字,被保險人則填上父母的名字。這樣一來,即是小孩出錢幫父母買保單,等到保單期滿、受益人領回時,保險給付將依照約定給小孩,就沒有贈與稅問題。
反之,如果要保人是父母,小孩只是單純的受益人,那麼等到保單期滿時,給付小孩的金額超過二二○萬元以上,就會針對超過的部分,課徵一○%的贈與稅。邱正弘說,要真的擔心被課稅,不用透過投資型保單、每年固定移轉二二○萬元給小孩,或父母各買一張投資型保單,免稅額度就有四四○萬元,都是解決辦法。就一般人情況來看,幾乎不會產生課稅問題。
再看遺產稅部分,賦改會決議「適格保單」不課遺產稅。所以,「不適格保單」才有遺產稅的問題,那麼如何認定不適格保單?簡單講,若保額相較保單帳戶價值過低,保險商品不像保險,倒像是在投資,就會被課稅。例如,保障額度只有十萬元,但配置在投資的部分卻高達五百萬元,這樣不適格保單在保險死亡給付時,就會被課徵一○%的遺產稅。
換句話說,保戶若不想被課遺產稅,只要拉高保障額度、達到「適格保單」標準即可,並非沒有轉圜餘地。因此,保戶要先知道自己所買的投資型保單中,保障額度有多少、配置在投資部位比重又是多少。如果真的無法釐清,那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先看自己名下的資產總額是否超過二千萬元。若沒有,也不會被課到遺產稅,有沒有購買投資型保單就非重點。
最後,是個人所得稅的部分。邱正弘指出,投資型保單課徵所得稅,一定是針對已實現所得進行課稅。但,收益來源如何界定、怎麼課稅,都是高難度的技術問題。畢竟投資型保單收益結構複雜,課稅前要先釐清標的成分,再針對不同標的「已拿到」的獲利分別課徵。但,光是分辨收益過程,難度就超大。
投保分離 減少無端爭議
如果投保目的是為了保障,就應直接加保定期險;但若是要投資,則應該找專業的投資機構或銀行,尋求理財協助。投資是件高難度的事,對沒有投資經驗的人來說,只有分工清楚,保險歸保險、投資歸投資,日後才能減少無端爭議。
課稅成本恐大於稅收
投資型保險課稅辦法還未正式上路,不少保險業者已預見重重阻礙。
首先,投資型保險因為可以部分解約、自行組合投資標的,甚至任意更換標的,產品結構比單純投資基金複雜許多;以安聯人壽保單為例,可連結標的多達280種,包括歐元計價的債券型基金、美元計價的能源基金,還有台幣計價的股票指數型基金(ETF)與全球債券基金。業者就舉例,「海外基金算是海外所得,現在還不扣稅,可是國內基金就要;如果買的是連動債跟債券型基金,因為有配息,利息所得也得課稅。」
保險公司預測,為了釐清各項投資的損益與課稅狀況,以開立保戶扣繳憑單,勢必得全面翻新現有的資訊系統,花費至少上千萬元。「而且要是客戶既換檔又部分解約,又該怎麼計算?」
另外,為了課這筆稅,將會衍生出龐大的行政支出,造成課稅成本反而大於效益的狀況。業者認為,課稅與否並非關鍵,問題是課稅的實質意義恐怕相當有限。
(蔣士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