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證交所公布台股平均本益比創新高,部分投資人認為,這是台股過熱警訊;但也有人相信,台股價值受到國際資金肯定,本益比理應邁入更高層次,投資人究竟該如何解讀?
日前證交所公布,截至四月底上市股票平均本益比為四十一.八一倍,不但較三月底十三.八九倍飆升,更創下科技泡沫以來新高。部分投資人居高思危,認為這是台股過熱警訊;但也有人相信,台股受到國際資金肯定,本益比調升、邁入更高層次相當合理。究竟,投資人該如何解讀本益比突然跳升現象?
簡單講,本益比即每股市價除以每股獲利,獲利數字愈小,所得到的本益比就愈低。
而證交所統計的本益比數字,是以企業公布的最新一季每股獲利做基礎,並往前推三個季度,將過去四季獲利累計所計算得到的結果。
由於上市櫃公司今年第一季財報在四月底公布,因此計算三月底本益比的獲利基礎,與四月底間正好存在「兩個季度」的明顯差異,是本益比急升主因。群益創新科技基金經理人許家豪解釋,四月台股本益比的獲利基礎,是包含今年首季、再往前推三個季度的EPS總和。也就是今年第一季、去年第四、第三及第二季。
而反觀三月,本益比計算則是從去年第三季、往前推三個季度的每股純益總和。
換句話說,三、四月本益比差異之大,關鍵在今年第一季及去年第四季,企業受到大環境不景氣影響,大量抽單、打消庫存,提列庫存跌價損失,使得獲利數字大幅衰退。
另一方面,四月國際資金明顯回流,台股展開強勁反彈。而在價格走升、獲利縮水情況下,四月本益比才會大幅跳升。
法人認為,說穿了,證交所公布的只是統計資料,算是相對落後的指標。對日後選股或行情判斷,意義其實不大。所以要看本益比,就要從未來獲利能力去評價,而非以過去數字衡量。
另外,就景氣循環類股來看,高本益比代表獲利低、價格高,產業仍在景氣谷底。低本益比則是獲利高、價格低,產業已在景氣相對高檔;此時,投資人反而要逆向思考,買在高本益比、賣在低本益比,才能獲利。像DRAM、面板、塑化、鋼鐵及航運類股,都具有這樣特色。
本益比,其實就是獲利與價格之間的數字遊戲,也是一般投資人拿來衡量標的是否夠便宜的指標。但就過去本益比及大盤走勢關係來看,不見得有絕對正相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