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溥聰和黎智英兩位「壹號」人物共同追逐電視夢,電視圈和政治圈都在等著看。一位是縱橫台灣政壇選舉的操盤手,一位是影響台灣傳播產業的媒體大亨,在政治媒體對立的氛圍中,金溥聰的角色衝突問題,似乎難以迴避。
關於監督者與被監督者之間角色混淆的可能衝突,本刊特邀資深政治記者程金蘭,提出她對金溥聰的觀察,以及未來外界對他的檢驗標準。
金溥聰受邀出任壹傳媒籌辦的電視公司CEO(行政總裁),消息在媒體刊出後,不少人解讀,這是因為黎智英籌辦電視台的過程不順,選擇金溥聰,某種程度是用「政治門神」買保險,希望透過金溥聰的政治影響力,順利拿到電視頻道,而且是新聞集團的密集頻道。
與黎智英的合作,雖然金溥聰在最近一期《壹週刊》的專訪中,以惺惺相惜的「化學對味」一語輕輕帶過,但如何共創彼此利益的核心質疑,總是很難被兩個中年男人共築「電視夢」的浪漫說詞給掩蓋掉。
擺脫政治幕僚的宿命?
金溥聰最討厭別人將他比喻成陳水扁跟前的馬永成,他自認為不是「那一款」的政治幕僚。一九九八年他幫馬英九打贏台北市長選戰時就說:「他不是馬永成的角色」,當然,他也沒有擔任馬英九的市長辦公室主任。
有趣的是,馬永成也不喜歡別人把他看成李登輝旁邊的蘇志誠。二○○○年馬永成和陳水扁進駐總統府前,他還特別開記者會慎重聲明。
或許是想要跳脫一個窠臼、一個宿命、一個最高權力身邊的政治幕僚可能出現的可悲下場,若用這個角度思考金溥聰在這個時刻轉戰電視圈,會是一個不同的視角。
狡兔死走狗烹的獵殺在眼前上演。陳水扁的故事應該不會是馬英九的故事,但看過馬永成、邱義仁在陳水扁奮起過程中,一路在權力場域對內對外殺戮的場景,和陳水扁跌落後的下場,金溥聰知道政治場域的「負面」殺傷力極大。繼續進入體制將會是什麼樣的景況?不進入體制,又將身處哪個位置?
金溥聰的特點是他會選擇不同的位置,他知道距離是創造更大影響力的利器。因此當所有人急著湧進馬英九身邊爭取權力時,他反其道而行,選擇身軀的離開,但影響力無形擴張。
馬英九在台北市長任內施政不順、遭遇重大挑戰之際,金溥聰曾二次進出台北市政府,出任新聞處長和台北市副市長,直接參與垃圾費隨袋徵收、九二一東星大樓倒塌等施政,以挽救市政的低迷困境。
眼前馬英九的民意調查滿意度快速滑落、府院黨不得民心,政壇、媒體評論都沿用過去的經驗,認定金溥聰將會在三月從香港任教回國後,再次入閣或入府挽救頹勢。
去年十二月中旬,《壹週刊》專訪金溥聰,談到馬英九讓他想起他父親的種種內容,引發議論。發刊當天,一個錄影棚外的場景竟是民進黨前立委林濁水以及政論家楊憲宏、蔡詩萍等人各自吃著便當,不約而同地討論著馬英九的危機惟有金溥聰能救。三個人或許有不同光譜的意識形態,但對於金溥聰的能力和為人都有一定的評價。只不過各種政壇輿論的猜測都錯了。
用金教授檢驗金總裁
自認為角色遊走傳播學者、政治幕僚和政治人物之間的金溥聰,出人意表地沒有選擇再次進入政治體制,反倒要進媒體圈,這樣的轉換,有根本上的角色衝突矛盾。
金溥聰不會不知道,政治幕僚的工作本質,是幫政治人物收拾汙穢,把骯髒見不得光的事掃進地毯底下,而把光鮮亮麗的那一面展現在鎂光燈之前。
但媒體的角色應是要監督政治人物的。媒體的天職,是要把政治人物藏在地毯底下難看的利益汙穢掃到陽光下檢視。
而壹傳媒最特別、最大的行銷利器,就是狗仔記者們的窮追猛打,抓盡影劇圈和政治明星的虛矯假面。那麼,接受壹傳媒之邀出任電視台行政總裁籌備工作的金溥聰,這位「媒體總裁」,如何去掀馬英九的「政治汙穢」內幕,又如何去掀他自己過去擔任政治幕僚和政治人物的故事?
過去十年歲月雖然已經逝去,但許多的弊端紛擾才剛要上演。當金溥聰評論其他電視台追逐陳幸妤到美國採訪新聞引發的適切問題,提出所謂「相對價值觀」,表示若為爭取公眾利益,為何不再進門深入追問?這番基於新聞學理的談話,未來將成為社會各界檢驗金溥聰的標準。
用金溥聰的標準檢驗金溥聰,金「教授」的言論,應該就是日後金溥聰做媒體新聞的標準,是檢驗「金總裁」追蹤馬英九市長、馬英九總統,和「金溥聰副市長」及其選戰過程所有被檢舉弊端的標準。
耗費十三億元台幣的貓空纜車爭議,金總裁該如何檢視當時的馬市長及金副市長,又如何說明當初市府文宣中承諾的「軟硬兼施,脫胎換骨」。
又如《壹週刊》追蹤李慶安雙重國籍案三百三十天的努力過程,是否會在「沒有自動失效後」的結果確定後,再一次追蹤馬英九的綠卡案。
政治傳播是一套透過媒體散布特定經過粉飾和層層包裝的誇大技術,讓表相與內涵乖離。而媒體,特別是壹傳媒,卻不斷在扮演揭穿政治傳播的相對角色,黎智英和金總監的合作,能不能創造驚奇,在面對「六三三」、「準備好」等這些目前看來顯嫌誇大的政治宣傳前,其實留下更多的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