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工銀證券因兩筆RS(附賣回)交易,爆出二十七億餘元的「踩地雷」事件,損失十三.三億元,在證券市場引發議論。外界最好奇的是,為何資本額區區二百萬元的世宇和見一兩家投資公司,可以和工銀證交易這麼大的金額?
「都是李賢源害的!」多位法人忍不住抱怨一番。三年前,國內投信的債券型基金購買許多結構債,由於當時利率走升,而結構債多半又是連結倫敦銀行間拆放款利率(LIBOR)的反浮動利率商品,為防止流動性危機,時任金管會委員的李賢源強迫投信在期限內必須出清結構債,並自行吸收虧損。
為了順利達成目標,業者開始流行從國外買進高利率債券,並和結構債包裝成CBO(債權擔保受益憑證)。台灣工銀當時也將金鼎和大眾投信的結構債和雷曼兄弟債券組成CBO,發行一一○億元的CBO,並由工銀證負責包銷四十億元,沒想到出現「滯銷」,同業懷疑工銀最後為解決難題,才「情商」特定投資人埋單,包括這兩家投資公司,沒想到今年發生金融海嘯,CBO價值大幅滑落,事情才浮上台面。
看到工銀證如此下場,有法人語帶諷刺地說,如果當初沒有處理結構債,以目前的利率環境,這些債券反而會「倒賺」,看來李賢源在金管會時,也沒料到全球會走入零利率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