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認為與台灣談判,前提條件就是台灣必須擱置主權,中國方面懷疑馬政府為何自始至終都沒跟台灣民眾說清楚,還引發這麼大的爭議;卻始終沒發現,這根本是馬政府不能跟台灣民眾講清楚的事情。
十一月三日,中國海協會會長陳雲林在烏雲廣布的綿綿秋雨中率團抵達台灣。等待他的除了台灣的海基會官員、數百名國內外媒體記者與成千上萬的維安人員,更有擬妥圍城計畫的民進黨人士以及準備向陳雲林嗆聲的許許多多台灣人。
國民黨自一九四九年從中國敗退到台灣六十年來,曾任中國國台辦主任的海協會會長陳雲林,是中國共產黨政府抵台訪問的最高層級官員,雙邊政府與部分媒體
都肯定陳雲林此次訪台深具歷史意義,同時在台北舉行的二次「江陳會」也代表兩岸兩會制度化協商的正式確立。
中國方面不懂台灣人反彈
然而,歷史意義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負面。站在轉折點上,誰也不能打包票說,台海兩岸的今後發展,將會是日益密切,還是漸行漸遠。
時間往前推一周,十月二十五日,當數十萬以上的獨派人士走在街頭、聲嘶力竭地向總統馬英九、向北京當局抗議發聲之際,隊伍中也夾雜著幾名中國駐台記者,他們冷眼旁觀之餘納悶著說:「這(江陳會)是對兩岸都好的事,怎麼會招來這麼多的反對聲音?這麼大的反彈?」台灣政府必須動用規模空前的維安警力才能隔開如影隨行的抗議隊伍,其中透露的訊息是什麼?
與民進黨執政時期相比,中國方面無論政府、學界或媒體人士都絕對樂見國民黨在台灣執政,但對於台灣獨派人士以至於許多民眾對「江陳會」會有如許深的敵意,中國內部也逐漸確立一種看法,也就是認為馬政府在兩岸政策的操作上顯然出了問題,至少是不夠成熟。
一名北京涉台人士說:「陳江會(江陳會)本來是個預料內、計畫內的事兒,只是走個陳雲林到台北的形式。」結果沒料到,陳雲林人還沒到,台灣反中國的聲浪會如此一波接一波,甚至連稍早抵台進行文化交流的前中國國台辦發言人、海協會現任副會長張銘清都受波及,在台南孔廟遭到綠營人士的推擠而跌倒,「受到前所未有的委屈。」這位中國官員說。
他們更沒料到的是,台灣人在上萬警力戒護的陳雲林來台陣仗中,更是覺得萬分委屈,甚至心中充滿熊熊怒火。
有北京駐台記者直言,台灣內部本來就存在統獨矛盾對立;但無論張銘清還是陳雲林,甚至「江陳會」會遭受如此強烈質疑,主因是馬政府並沒有把該說的話,向台灣民眾說清楚。
「陳雲林來台的正當性與意義,國民黨應該講清楚。但是國民黨不但沒有說清楚,還顯得偷偷摸摸、見不得人,一直到(十月)二十五日綠營大遊行後才開始向台灣老百姓說明,這些都是早該做的事。」這位官員表示。
這次台北「江陳會」,兩岸海基會與海協會在海運、空運、郵政以及食品安全等四項議題展開磋商並簽訂協定。這四項議題,的確屬於民生經濟事務,而洽談進一步開放中國觀光客來台、兩岸簽署金融監理備忘錄(MOU)等議題,也關係台灣民眾權益。
但是演變到最後,中國方面認為「江陳會」顯然已經失焦,台獨派人士除了抗議九月間開始的毒奶粉事件,還牽扯到主權問題;而除了台灣社會,包括美國《華盛頓郵報》等國際媒體都把注意力放在陳雲林會不會喊馬英九「馬總統」一事上。
根本不可能喊「馬總統」
當事人之一的總統馬英九在陳雲林來台前夕密集接受媒體專訪,強調會以總統身分接見陳雲林,並希望陳雲林稱他為「馬總統」;還說,台灣本來就是主權獨立的國家,不會因為對岸不承認就不是,也不需要「懇求」對方承認。而在北京,陳雲林來台前夕會見台灣媒體訪問團時說,在「擱置爭議」的原則下,應維持彼此的尊重和尊嚴,可能採取「各自保留稱謂」的方式。
北京的台灣問題專家面對「總不總統」的問題,多半表示答案不言自明。有專家說:「會提出這個問題,或是期待陳雲林稱台灣領導人為『馬總統』,是完全不了解中國的政治現實。如果能這樣稱呼,對北京來說,台灣問題就不成為台灣問題了。」「對北京政府來說,台灣問題必須放在『一個中國』原則框架下來審視,而稱馬英九為總統等於否定了一中原則,這完全是不可能的事。」北京絕不可能做出任何有違「一中原則」的事,對中國官員來說,更是一個不可撼動的鐵律。
此外,兩會從當初的接觸到間斷近十年後的復談,最大的精神就是「擱置爭議」,主要就是擱置台灣的主權爭議,「如果硬要陳雲林喊馬英九『馬總統』,還算什麼擱置爭議?」這位北京人士表示。
北京涉台人士認為,這些都是台灣領導團隊應該向民眾講清楚的,但馬政府在「江陳會」前的態度讓許多民眾留有想像空間。這位涉台人士擔心,這種先讓民眾期待、再讓他們失望的作法,可能讓台灣特定族群與北京之間的那道鴻溝始終難以拉近。
無論期待或激情,度過這一周,二次「江陳會」終要落幕。在下一次兩岸兩會會談在台灣登場前,馬政府能拿出多少智慧消解台灣民意對主權不保的質疑、能透過何種操作向民眾說清楚事務性協商與主權的關係,嗆聲隊伍與維安規模也許將是最精準的反項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