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磊(二三四○)則是在整個產業的帶領之下,第三季繳出了○.三九元的EPS,毛利率也創下歷史新高的三二%。光磊指出,靠著不斷改善的產品組合,並透過增加矽電元件及系統產品,包含LED顯示看板、照明、車用照明及交通指示等業務,減少因陸廠殺價競爭帶來的衝擊。
除此之外,價格較高的小間距顯示屏的Mini LED正在開發系統產品的應用,專攻中高階的系統產品將可為往後光磊的毛利率繼續推升。
除了LED外,今年以來持續缺貨的被動元件也相當有看頭,在智慧型手機成長量趨緩的情況下,被動元件開始轉而拓展其他方面的應用,如車用電子、綠能工業、網通產品等領域;尤其是車用電子部分,近兩年電動車及物聯網逐漸成熟,應用更是快速爆發,車廠積極全面掃貨,日廠的高階產品產能幾乎全被搶占一空,繼而引發出今年的漲價潮,帶動台灣被動元件廠的後勢顯得欲小不易。
目前外資等主力將目光放在被動元件大廠國巨集團及華新科,就連日系大廠太陽誘電轉投資的台灣通路商蜜望實(八○四三)也在這一波漲價潮悄悄地探出頭來。
外資法人樂觀地看待一八年MLCC(積層陶瓷電容)供需狀況,評估若總體經濟沒有太大變數,一八年MLCC將持續供需吃緊。報告指出,日廠的村田、太陽誘電、SEMCO將受惠於這一波供需吃緊。

被動元件受惠車用市場 蜜望實、希華跟上缺貨潮
日系MLCC重點放在小尺寸化及車用市場,完全符合市場趨勢,而身為太陽誘電台灣唯一代理商,蜜望實目前股價淨值比仍低於一,對比同樣身為被動元件代理商的日電貿(三○九○)的一.八來看,可以說是被低估。在MLCC缺貨尚未完全緩解的背景下,蜜望實仍有成長空間。且從基本面分析,下半年消費性電子產品終於開始進入旺季,蜜望實第三季繳出單季一.○五元的EPS後,第三季終於轉虧為盈,迎來了獲利。
同樣的,這波缺貨潮也讓生產石英元件的希華(二四八四)受惠。其前十個月營收二十七.三億元,年增約九.四五%,第三季純益率也年增二十七個百分點。
希華指出,台灣石英元件產業面對日本專利技術的瓶頸和中國廠商的低價競爭,經歷了三年的低潮;今年終於靠著石英元件頻率精確與小型化的特性,打入高階電子產品的市場需求,打破過去高階產品市場無法超越日本,低階市場則被中國廠商侵蝕的窘境。
就公司營運的角度,在結束位於中國無錫的晶華光電後,希華擺脫轉投資的拖累,斷尾求生,獲利成長明顯;且今年十月營收創下歷史新高的三.五億元,顯示出今年與紐西蘭頻率元件廠Rakon合作的效益已經如預期地在第四季發酵,雖然對今年獲利貢獻度不大,但就長期合作的角度,動能可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