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企管所教授司徒達賢今年六十歲,在前面三十一個年頭,他不為名利,只專注做一件事,就是為台灣的企管教育付出心力,在產、官、學界培養出優秀人才,他的作為,也為台灣社會樹立了另一種「成功」的典範。
這是政大企業家班的聚會,這一天他們為老師慶賀六十歲生日。有別於一般生日壽宴大魚大肉、吃吃喝喝,這場生日會,大夥兒吃便當、聽演講;台上講話的人,就是壽星本人、當年在課堂上曾讓大老闆們緊張得胃抽筋的政大教授司徒達賢。
這一天,策略大師談的不是管理學各項理論,也不是某某大企業的個案分析,而是他個人人生各階段的經歷,司徒達賢用一連串的機運來講述他的生命歷程。幽默的語調,台下學生被他逗得哈哈大笑,而他則語帶感恩地說,「運氣好!運氣好!」
運氣,感謝學術上和教學上的成就
亞洲第一位主攻企業政策的博士,司徒達賢教書三十一年來,在產、官、學界培養出無數人才。
包括前財政部次長楊子江、前經濟部次長尹啟銘、政大校長吳思華、台大國企系教授湯明哲、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高盛亞太區副董事長宋學仁、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等人,都是他碩博士班的學生。從他在台灣管理教育上發揮的影響力,他的人生豈是「運氣好」三個字就可輕易帶過。
一個人的一生只做一件事,而且專注在企業管理這門學問,司徒達賢堪稱第一人,從高中時期他就決定要念企業管理。
高一暑假參加救國團營隊,他報名了「南部工業建設參觀團」,當時的他就想將來要創業、開工廠,於是到南部參觀中油、台鳳;偶然的機會看到當時的系主任任維均寫的文章,提到未來台灣對企管人才的需求,還指出「畢業後可擔任專業經理人畢業後可擔任專業經理人或成為企業家」,心中感到太理想了。於是大學聯考他就以政大企管系為第一志願。
進到政大企管系後,幾乎每學期系裡都安排參觀工廠,而且他又在大一暑假再次參加救國團的「北部工業建設參觀團」,「到大學畢業前,那時二十三歲左右吧,台灣大學生大概沒有人像我看過那麼多工廠的。」一直到後來教書,司徒達賢雖然沒能當成老闆,仍繼續和企業老闆們接觸進行訪談,課堂上討論的也是企業經營決策的分析研究。
主攻企業政策,走上教書一途,在考上公費那一刻就決定了。政大四年他修了一七三個學分,到了美國伊利諾大學,司徒達賢修了十六個科目,其中十三科都拿A;有三科拿B,正是他現在所專長的企業政策、組織行為,還有一科法律環境。
當時碩一暑假,司徒達賢跑去修了碩二生在下學期才上的課:企業政策。
「第一個個案美國汽車公司,教授就來個下馬威,四十頁的英文資料,根本看不完。」不僅資料看不完,在政大從沒有上過個案討論的他,更是不知怎麼參與討論,加上對美國汽車產業完全沒概念,最後只拿個B。
儘管上課壓力很大,「但我感覺那才是我要學習的東西。」而企業政策課堂上的個案討論,司徒達賢對於能夠分析真實世界中高層所做的決策,了解一個產業的趨勢、分析產業競爭的情況,進而做出重要的策略性決策,認為那才是最深最廣的企管知識。於是他到碩二又再修了另一位老師的「企業政策」,得了A,並且以此為他到西北大學念博士的主修,以及之後教學的領域。
犀利,過癮師徒同感成長的喜悅
個案討論的魅力不僅吸引了司徒達賢,當他在政大帶個案討論,雖然個個都感受到這堂課帶來的壓力,但也人人都像吃了嗎啡一樣,上癮了。
教書生涯三十一年,司徒達賢說,和他原來在西北大學念博士時所想像的教書生活差不多;事實上,第一年教書,司徒達賢傳達給學生有關個案討論的精神,和他在伊利諾大學上企業政策時,感受一模一樣。
一九七六年,當時念碩二的奧美集團董事長白崇亮,旁聽這位剛從西北大學回來的年輕老師的企業政策,「看他領個案的方式,令我眼界大開。雖然那時我還沒到企業界上過班,但他上課的方式,那種很真實的討論、尋找一個個案的方向,讓我覺得企業界就是那個樣子。」
碩二下學期,白崇亮就修了司徒達賢的「企業與環境」。這門課是要大家寫個案,要學生到一家企業訪談,然後要抓出重要的資料、及相關的東西,這對學生是更大的挑戰,「這讓我非常興奮,這個經驗太有趣了。」之後念博士班,指導教授就是司徒達賢,白崇亮非常享受那段日子,「與大師過招,只有兩個字形容:過癮!」
司徒達賢上課,學生稱之為魔鬼訓練營。前經濟部次長尹啟銘回憶,課堂上司徒總是一再挑戰學生的答案,抽絲剝繭般地一層一層地帶學生找出問題真正的原因,「常常覺得被逼到牆角了,再被最後一拳打昏。」
面對司徒老師廣博的學問和敏銳的詰問,也讓當年念博士班的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備感壓力。當時擔任潤泰紡織副總經理的他,工作、學業兩頭兼顧,念到博三時,一度因為負荷不了,想放棄。
一個人的一生只做一件事,而且專注在企業管理這門學問,司徒達賢堪稱第一人,從高中時期他就決定要念企業管理。
高一暑假參加救國團營隊,他報名了「南部工業建設參觀團」,當時的他就想將來要創業、開工廠,於是到南部參觀中油、台鳳;偶然的機會看到當時的系主任任維均寫的文章,提到未來台灣對企管人才的需求,還指出「畢業後可擔任專業經理人畢業後可擔任專業經理人或成為企業家」,心中感到太理想了。於是大學聯考他就以政大企管系為第一志願。
進到政大企管系後,幾乎每學期系裡都安排參觀工廠,而且他又在大一暑假再次參加救國團的「北部工業建設參觀團」,「到大學畢業前,那時二十三歲左右吧,台灣大學生大概沒有人像我看過那麼多工廠的。」一直到後來教書,司徒達賢雖然沒能當成老闆,仍繼續和企業老闆們接觸進行訪談,課堂上討論的也是企業經營決策的分析研究。
主攻企業政策,走上教書一途,在考上公費那一刻就決定了。政大四年他修了一七三個學分,到了美國伊利諾大學,司徒達賢修了十六個科目,其中十三科都拿A;有三科拿B,正是他現在所專長的企業政策、組織行為,還有一科法律環境。
當時碩一暑假,司徒達賢跑去修了碩二生在下學期才上的課:企業政策。
「第一個個案美國汽車公司,教授就來個下馬威,四十頁的英文資料,根本看不完。」不僅資料看不完,在政大從沒有上過個案討論的他,更是不知怎麼參與討論,加上對美國汽車產業完全沒概念,最後只拿個B。
儘管上課壓力很大,「但我感覺那才是我要學習的東西。」而企業政策課堂上的個案討論,司徒達賢對於能夠分析真實世界中高層所做的決策,了解一個產業的趨勢、分析產業競爭的情況,進而做出重要的策略性決策,認為那才是最深最廣的企管知識。於是他到碩二又再修了另一位老師的「企業政策」,得了A,並且以此為他到西北大學念博士的主修,以及之後教學的領域。
犀利,過癮師徒同感成長的喜悅
個案討論的魅力不僅吸引了司徒達賢,當他在政大帶個案討論,雖然個個都感受到這堂課帶來的壓力,但也人人都像吃了嗎啡一樣,上癮了。
教書生涯三十一年,司徒達賢說,和他原來在西北大學念博士時所想像的教書生活差不多;事實上,第一年教書,司徒達賢傳達給學生有關個案討論的精神,和他在伊利諾大學上企業政策時,感受一模一樣。
一九七六年,當時念碩二的奧美集團董事長白崇亮,旁聽這位剛從西北大學回來的年輕老師的企業政策,「看他領個案的方式,令我眼界大開。雖然那時我還沒到企業界上過班,但他上課的方式,那種很真實的討論、尋找一個個案的方向,讓我覺得企業界就是那個樣子。」
碩二下學期,白崇亮就修了司徒達賢的「企業與環境」。這門課是要大家寫個案,要學生到一家企業訪談,然後要抓出重要的資料、及相關的東西,這對學生是更大的挑戰,「這讓我非常興奮,這個經驗太有趣了。」之後念博士班,指導教授就是司徒達賢,白崇亮非常享受那段日子,「與大師過招,只有兩個字形容:過癮!」
司徒達賢上課,學生稱之為魔鬼訓練營。前經濟部次長尹啟銘回憶,課堂上司徒總是一再挑戰學生的答案,抽絲剝繭般地一層一層地帶學生找出問題真正的原因,「常常覺得被逼到牆角了,再被最後一拳打昏。」
面對司徒老師廣博的學問和敏銳的詰問,也讓當年念博士班的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備感壓力。當時擔任潤泰紡織副總經理的他,工作、學業兩頭兼顧,念到博三時,一度因為負荷不了,想放棄。
那時司徒老師告訴他,博三確實是最困難的時候,「但你現在只要跟著火車跑,不一定跑得比火車快,哪怕是在最後一節車廂,但千萬不要下車,一定可以完成博士學業。」
雖然最後「吊車尾」拿到博士學位,但所學用在企業經營管理上,深受司徒達賢的啟發,尹衍樑說:「他上課常問我們『為什麼』,他不只教know how,他教學生know why…….」
從不同理論的比較,到問題的思考,司徒老師的訓練,讓他在事業經營上更能及早「同理」到競爭對手的做法,甚至供應商或同仁會怎麼想,從而調整經營策略。這也是為什麼潤泰在這二十年中,能從紡織、建設跨足到量販、銀髮產業等多元發展。「若非博士班受教於司徒老師,今天的我絕對是不一樣的。」尹衍樑表示。
從司徒老師那裡學到那套邏輯思考、推理的能力,當學生的都覺得受用無窮。前財政部次長楊子江說,分析資料和邏輯思考的重要,甚至可能抵得上許多人長年的實務經驗,而他就曾經深刻體驗到。
當年楊子江在中華開發工作時,德儀(TI)和宏碁合作發展DRAM,成立德碁半導體公司,希望中華開發參與投資。當時他接了這個案子,面對的是一位自認在高科技產業的老鳥。
雖然最後「吊車尾」拿到博士學位,但所學用在企業經營管理上,深受司徒達賢的啟發,尹衍樑說:「他上課常問我們『為什麼』,他不只教know how,他教學生know why…….」
從不同理論的比較,到問題的思考,司徒老師的訓練,讓他在事業經營上更能及早「同理」到競爭對手的做法,甚至供應商或同仁會怎麼想,從而調整經營策略。這也是為什麼潤泰在這二十年中,能從紡織、建設跨足到量販、銀髮產業等多元發展。「若非博士班受教於司徒老師,今天的我絕對是不一樣的。」尹衍樑表示。
從司徒老師那裡學到那套邏輯思考、推理的能力,當學生的都覺得受用無窮。前財政部次長楊子江說,分析資料和邏輯思考的重要,甚至可能抵得上許多人長年的實務經驗,而他就曾經深刻體驗到。
當年楊子江在中華開發工作時,德儀(TI)和宏碁合作發展DRAM,成立德碁半導體公司,希望中華開發參與投資。當時他接了這個案子,面對的是一位自認在高科技產業的老鳥。
但楊子江自己找資料,用個案研究的精神,判斷出未來兩年建廠完成後DRAM市場應是4MB當道,而非當時提出的1MB方案。於是他向宏碁的負責人提出新建議;後來事實也證明,市場主流確實由1MB轉成4MB。
對於自己給學生帶來的壓力,司徒達賢說,「我是在幫他們把知識壓出來。」尤其是企家班的學生,他們每個人都做了那麼多年的事情,腦中一定有很多經驗裡累積的東西,只是臨時組織不出來,於是強迫他們把事情想得更深入,「想的過程當然有壓力,但也有愉快的感覺,因為學生曉得自己在成長。」
政大校長吳思華在念碩士時,就看到司徒老師闡述知識的意義和美妙,讓他領略學習的喜悅。同樣從事教育工作,吳思華更佩服的是司徒達賢掌握團體氣氛的能力。
功力,熱情課堂上的氣氛易熟絡
三十幾年,司徒達賢每個星期上六到十幾節的課,而且他有「事先規畫、事後檢討」的習慣,累積相當豐富的教學方法。
對於自己給學生帶來的壓力,司徒達賢說,「我是在幫他們把知識壓出來。」尤其是企家班的學生,他們每個人都做了那麼多年的事情,腦中一定有很多經驗裡累積的東西,只是臨時組織不出來,於是強迫他們把事情想得更深入,「想的過程當然有壓力,但也有愉快的感覺,因為學生曉得自己在成長。」
政大校長吳思華在念碩士時,就看到司徒老師闡述知識的意義和美妙,讓他領略學習的喜悅。同樣從事教育工作,吳思華更佩服的是司徒達賢掌握團體氣氛的能力。
功力,熱情課堂上的氣氛易熟絡
三十幾年,司徒達賢每個星期上六到十幾節的課,而且他有「事先規畫、事後檢討」的習慣,累積相當豐富的教學方法。
個案討論時遇到學生答不出來,就把問題改簡單一點,看大家的程度及興趣,隨時調整問題;不僅如此,對於課堂上的氣氛,一班二、三十位不認識的學生,上了他兩天的課,彼此就可以很熟。
三十一年前,二十八歲的司徒達賢走進政大教室,當時的學生和他相差兩、三歲,裕隆集團副執行長徐善可稱師生間的關係是「亦師亦友」,他和太太宋文琪至今都經常和司徒老師往來。
三十一年前,二十八歲的司徒達賢走進政大教室,當時的學生和他相差兩、三歲,裕隆集團副執行長徐善可稱師生間的關係是「亦師亦友」,他和太太宋文琪至今都經常和司徒老師往來。
今年四月,三十幾名政大企研所碩士班一年級學生聚集參加一場說明會,這是企研所教授司徒達賢舉辦徵選碩士論文指導學生的說明會,只選四名卻來了二十幾位,六十歲的他還是受歡迎。
即將接受司徒達賢指導碩士論文的蕭聿琇,在課堂上可以感受到:「老師懂的東西真的很多,有時會聽到他提到宗教、易經,沒想到老師連這個都懂!」
自稱看過工廠最多,修課學分數及教課時數可能都名列世界前茅,司徒達賢接觸過的企業家也很多,二十六屆的企家班,就有六百多位企業家學生,他們的策略思惟及提出的策略,司徒達賢稱:「甚至比國外的大企業有意思多了。」
現在,司徒達賢除了教學,也忙於受邀到各企業討論問題,一展身手直接處理實際的問題。功力深厚的他,往往能在二、三個小時的訪談中,就可以找出企業的問題,並提出建議方案。
至於當年那個創業夢想,在擁有一身真本事後,難道不曾技癢,自己也創一家公司下決策?這個問題,大師用一句話來回答,「那就是拳擊教練和拳擊選手的差別了!」
/小檔案/
司徒達賢
出生:1948年
現職:政大企管所教授
學歷:美國西北大學企管博士、伊利諾大學企管碩士、政大企管系
經歷:政大副校長、政大企研所所長、政大企管系主任
作品:近10年來,著有《管理學的新世界》、《策略管理新論》、《整合的智慧:整合平台與遊戲規則》、《整合的實踐:管理能力與自我成長》、《打造未來領導人》等10本書,每月在《今周刊》、《天下》等雜誌撰寫專欄
即將接受司徒達賢指導碩士論文的蕭聿琇,在課堂上可以感受到:「老師懂的東西真的很多,有時會聽到他提到宗教、易經,沒想到老師連這個都懂!」
自稱看過工廠最多,修課學分數及教課時數可能都名列世界前茅,司徒達賢接觸過的企業家也很多,二十六屆的企家班,就有六百多位企業家學生,他們的策略思惟及提出的策略,司徒達賢稱:「甚至比國外的大企業有意思多了。」
現在,司徒達賢除了教學,也忙於受邀到各企業討論問題,一展身手直接處理實際的問題。功力深厚的他,往往能在二、三個小時的訪談中,就可以找出企業的問題,並提出建議方案。
至於當年那個創業夢想,在擁有一身真本事後,難道不曾技癢,自己也創一家公司下決策?這個問題,大師用一句話來回答,「那就是拳擊教練和拳擊選手的差別了!」
/小檔案/
司徒達賢
出生:1948年
現職:政大企管所教授
學歷:美國西北大學企管博士、伊利諾大學企管碩士、政大企管系
經歷:政大副校長、政大企研所所長、政大企管系主任
作品:近10年來,著有《管理學的新世界》、《策略管理新論》、《整合的智慧:整合平台與遊戲規則》、《整合的實踐:管理能力與自我成長》、《打造未來領導人》等10本書,每月在《今周刊》、《天下》等雜誌撰寫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