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鎮弘因為華映巨幅虧損下台,向來不避諱把華映賣掉的林蔚山,將強力主導華映未來經營方向,只是,如今已「年老色衰」的華映,要如何提升賣相,成為新董座林蔚山最重要的工作;而華映會否情歸群創,則是市場揣測的方向。
三十八年前,可愛的「大同寶寶」問世,當年購買家電的贈品,如今已是熱門珍藏,成為大同公司的最佳代言;然而,只晚「大同寶寶」兩年出生的中華映管,同樣出身自這家九十歲的老牌家電廠,如今卻因為營收出現大幅虧損,而讓映像管不再發亮。
今年三月三十日,一場臨時董事會,讓身兼華映董事長與總經理的林鎮弘,為去年新台幣近一百四十億元的巨額虧損,付出嚴重的代價。在這場為時只有半小時的會議上,董事們「快刀斬亂麻」,接受林鎮弘的請辭案,由大同董事長林蔚山接任董事長,總經理則由TFT營運總部副總邱創儀暫代。這決定,令市場震驚。
根據參與會議的人士轉述,這場董事會三天前才通知,有些更以手機簡訊傳達。開會前,董事們也不清楚討論事項,更沒有聽說林鎮弘要辭去董事長的風聲,在三月初例行董事會上,林鎮弘也跟在場董事保證,今年面板價格可望止跌回升,保証可以轉虧為盈。然而,擁林蔚山派的人馬,卻不願意再給林鎮弘機會,因此,在形勢比人強的情況下,林鎮弘只得黯然下台,交出到手不到四年的經營棒子。
去年,因為面板價格快速滑落,讓三十六歲的華映,出現成立以來最大的虧損,也連帶使得母公司大同必須認列四十億元的轉投資損失。根據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的估算,去年大同虧損五十二億元,有八成來自於華映。因此,早在一個月前,大同內部就已出現要求林鎮弘下台的聲浪。目前,大同掌控華映的股權達三○.九%。
該不該嫁? 兄弟爭吵主因
不過,林蔚山與林鎮弘對經營華映的看法不同,可能才是這次換董事長的主因。事實上,林蔚山從去年起就不避嫌,屢次在公開場合講述他對華映經營走向及方針,更強勢主導華映循廣輝與友達合併模式,引進國外策略合作夥伴,最近甚至傳出與大陸第二大液晶電視製造廠康佳集團洽談合組液晶電視後段LCM廠,但林鎮弘則堅持華映要走自己的路,於是「主併派」的林蔚山和「反併派」的林鎮弘,就為了華映「該不該嫁」一事上,產生了裂痕,甚至傳出兩人還為此大吵一架,這才是林鎮弘火速請辭的主因。
董座換人後,華映股價由六.三三元,三天(四月四日為止)內最高曾觸及七元的波段高點,成交量近三十萬張。不過,外資卻站在賣方,三天賣超近八千五百張,投信買氣幾乎等於零,顯然散戶等短期投資者的捧場層面較高。「我們還沒看到,華映有任何止血的跡象。」港商德意志證券(Deutsche Bank)科技分析師李宜家分析。
外資看衰 虧損恐創新高
瑞士信貸證券中小型股分析師葉昌明認為,今年第一季華映還是會持續虧損,即使經營團隊調高電視面板的售價,但經營狀況依舊不樂觀,今年有可能出現虧損二百七十五億元的新高。
然而,外資真的只是在潑冷水嗎?由林蔚山一統經營權後,華映就真的能走出兩年大虧二百一十億元的陰霾嗎?
目前,華映有三條生產線,兩條四.五代線,以及一條六代線。四.五代線主要用作生產液晶螢幕用,特別是十七吋的機種,惟一的六代線,則是同時生產寬螢幕監視器面板與三十吋級的電視面板,電視面板出貨量遠不及一線面板廠。
但是,華映也曾是大賺百億元的面板廠,「我們的體質不至於太差。」華映財務長巫俊毅強調。目前華映產能已陸續作出調整,在四.五代線方面,因為第一季在十七吋價格不佳,已轉而增加十五.四吋筆記型電腦以及中尺寸液晶面板的產能。
至於六代線,去年第四季華映為了進入電視市場,所有產能都集中在液晶電視,但接任代理總經理的邱創儀表示,為避免風險,未來將規畫三分之一的產能,用於生產電視面板,其餘三分之二則是生產寬螢幕顯示器面板,「我要讓產能調配更具彈性。」
為了抵銷其他產品價格下滑的影響,華映率先喊出,將調漲五%的三十二吋面板報價。目前市場盛傳,華映接獲三星(Samsung)三十二吋電視面板大單,目前零組件廠已經開始備料,預計下半年放量出貨,月出貨量上看二十萬片至三十萬片。
拚今年獲利 增加賣相
「今後華映營運重心要朝向最好的方向走出去,必須努力走出虧損。」向來不避諱賣掉華映的林蔚山,對媒體再三強調。因此,在新董座的眼中,讓華映獲利,是增加賣相的最佳方式。
目前,華映CRT的生產線,都已經從桃園八德移往海外子公司。在對岸福州成立三家公司中,內部稱為CPTF的福州廠,專門生產CRT螢幕,本有在深圳掛牌的計畫,但因為對岸的管理當局認為,CRT前景不佳而且尚未獲利,未核准此項申請。至於CRT電視的產線,則是遷往馬來西亞廠。因此,為釐清買家疑慮,華映已做好CRT與TFT的切割準備。而且,剛上任的林蔚山,也找回兩位華映老將劉治軍與簡振成擔任特助,在業務與採購上給予協助。
不過,對華映來說,當年失去與廣輝合併的機會,就代表與友達、奇美電的差距越來越大。「現在,他們能做的,不外乎合併或是引進私募基金。」李宜家強調。
放眼台灣面板產業,友達、奇美早已躍居一線,群創也因為經營模式,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吊車尾的彩晶則已奄奄一息,「能出手買下華映的,也不脫前三家大廠。」巴黎證券(BNP Paribas)面板產業分析師蘇穀祥分析。
一線大廠無力再行購併
仔細探究這三家的現狀,友達已經與廣輝合併,目前還在調整期,短期內不會再出手買其他面板廠;奇美電今年的資本支出為七百億至七百五十億元,明年可能也是維持這種規模,除非這兩年能夠大賺,或是再度啟動籌資計畫,不然,以目前奇美電手上的現金實力,加上華映高達八百二十一億元的股本,實在難以出手。
因此,群創與華映,就成為法人圈積極撮合的目標。日前,群創總經理段行建表示,將啟動大規模籌資計畫,辦理三億股現金增資參與發行海外存託憑證(GDR),以及二億股的私募特別股,如果以群創八十元的股價計算,預計將可籌資四百億元。
雖然,群創在公告上強調,這筆錢將用作興建廠房及充實營運資金,外界揣測與打造七.五代線有關,但段行建卻對外表示,今年生產線沒有大幅擴充計畫,只有微調增加產能,因此今年度的資本支出不會太大。因此,如果今年股東會上,這項籌資計畫順利通過,四百億元會不會成為收購華映的子彈,也讓外界增加不少想像空間。
不過,李宜家卻強調,依照群創維持五○%的面板來自自製來看,明年規畫生產三千萬片的液晶螢幕中,其中一千五百萬片必須自己生產,以目前群創五代線年產量九百萬片來看,距離明年的目標尚缺六百萬片,「所以,群創目前缺的是五代線,而不是六代線。」
因此,目前也傳出,鴻海對於擁有五代線的彩晶,頻送秋波,「只不過,鴻海不想要彩晶旗下的自有品牌,他們必須趕緊切割,才能順利出售。」一位不願具名的面板業者表示。
至於引進私募基金,進而下市整頓的說法,依照目前華映的賣相,可能性也不高。華映今年資本支出約一百六十四億元,主要用在六代線第三階段的擴產計畫上,但是華映今年的折舊現金淨流入僅六十億元,加上去年第四季底為止的淨負債比率仍高達八九%,在無法產生淨現金流入的情況下,私募基金對華映的興趣,不至於太高。
過去五年,曾是大同「金雞母」的華映,已換過三次董事長,從林鎮源、林鎮弘,到現在的林蔚山。只是,當有利的籌碼與時機不斷流失後,就算董事長再高明,恐怕也很難再創華映奇蹟吧?
啟 事
本刊536期「鄭瑛彬進中國只為擁有全世界」一文中,誤將鄭瑛彬父親「鄭政雄」誤植為正隆紙業負責人「鄭政隆」,造成相關三人困擾,謹向鄭瑛彬、鄭政雄、鄭政隆三人致歉。特此說明。編輯部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