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來,在台東遙遠的山區,每近中午,總可以看見幾輛小包車和機車,接力載運熱騰騰的便當,送往獨居老人的家。不管山路有多曲折,這是一條不能放棄的道路,因為這小小餐盒,可能是老人家一天僅有的一頓溫飽。
她知道,很多散居山腰的排灣部落獨居老人,正等著這一餐,或許,這也是他們一天中僅有的一頓溫飽。
她和先生溫牧師兩人擔任「一粒麥子」基金會(台東基督教醫院的社福機構)送餐服務,已經五年多了。「我每次被狗追,心裡都很怕,但為了送餐只好忍耐。」她露出潔白的牙齒,靦腆笑著說。
為了部落裡的二十九個便當,溫牧師早已研究出一套運送方法。他們不用塑膠箱子,改用原住民特有的編籃,這樣韌性夠又有彈性,能夠擠進機車踏板裡,而且湯汁絕不會灑出來。
這條路好幾次遇到颱風崩塌,他們得在泥濘裡前進。溫牧師說:「有時山區大雨,大到眼睛都睜不開,看不見路,真不知道要怎麼送?」為了在風雨中快速把便當送完,他的女兒也自動加入,「三個人送才快啊,便當當然要熱騰騰吃才好吃。」牧師女兒說。
風雨無阻 深入山區
送餐,是日托之外,深入社區的另一種方式。這些小小的紙餐盒,外加一碗湯,能夠送到老人手裡,是無數愛心捐贈及政府補助才有的成果。
今年五十多歲的賴維明,今年一月開始加入東基「一粒麥子」的送餐行列。採訪這天早上,他開著捐助而來的「阿海三號」送餐車,載著便當由台東市區出發,沿著台九線,經過知本、新興、太麻里、大王、新香蘭、一路往南開去。
車行到太麻里沿路,往右看是雄偉的大武山,往左看是一望無際的太平洋。這是一條山巔海涯間的一條送餐路。
因為台東狹長,需要服務的老人散居各處,賴維明送到金崙溫泉部落,再由溫牧師夫婦,接力賽般往更深山裡的賓茂、壢坵送去。賴大哥自己則留著另一半餐盒,開始折返,沿路往部落繞行,等到送回台東市郊富源的加路蘭山,送完便當,早已過了中午,往返車程超過一百三十公里。
賴大哥說:「送餐員不能感冒,不能休息,也不能請假。」因為辨認這些路線絕非易事,如果接替的生手,一家家按地址找,恐怕天黑了還送不到。他開車飛快,「當然啦,哪嘸飯菜冷掉,就歹吃嘍。」他說。
送久了,賴大哥也都摸透每位老人的脾性,有的長輩非得用雙手捧上的便當才會吃,若放在桌上就賭氣不吃;有的要他幫忙打電話買檳榔;有的在門邊擺個籃子,表示人不在,預防被狗偷吃;有些老長輩把自己多的菜、當季盛產的釋迦拿來送他,也有小朋友要多餘的湯喝,賴大哥有多的就給,「大家都很感恩。」
其實,送餐時間緊迫,薪水微薄,責任卻很重大。有些老人家,除了接到詐騙電話外,每天惟一碰面說話的人就是送餐員,「一粒麥子」執行長羅靜心說:「送這個小小的便當,至少能讓長輩得到一餐的溫飽,額外最大的意義,就是看看長輩平不平安。」
今年五月十日,賴大哥一如往常送便當,以前阿公都會站在門口迎接他,這天卻靜悄悄的,「阿公,便當來了!」他邊喊邊走進去,看到阿公倚在床上,兩腳卻著地,無聲無息,他輕輕一摸,阿公通體冰涼。
賴大哥感慨著:「我昨天還跟他講話,怎麼今天就過世了,」昨夜的餐盒還擱在阿公身邊,賴大哥通知家人來認屍,下午還到警局做筆錄,「還好我隔天就發現,否則經過二天假日,再看到,一定很難看。」他搖搖頭。
補助有限 關懷無價
目前全台東縣有九個單位在做送餐服務,這雖是政府標案,東基卻涵蓋不少偏遠路線,一份便當政府補助六十元,扣除成本五十元,十元是送餐員的薪水。辛苦送餐一個月大約一萬多元而已,而車輛維修及油資甚至超速罰單,都是看不見的成本。
但這項工作的意義遠勝於這十元的價值。賴維明駕駛的「阿海三號」送餐車,就是由兩位竹科工程師送的,他們最大的期望是看著它來來回回在山地部落裡送餐,賴維明初聽這輛車的由來,阿莎力地笑笑說:「好,他們的願望,我來幫他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