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對台灣人通常有兩個共同的描述:本位主義很強,但又很友善。這兩種描述似乎是互相矛盾的,因為本位主義的人應該很不好相處的,我們應該如何解釋這種矛盾呢?
最近很多有識之士擔心族群衝突問題,其實,就像台語﹁滾茶不燒﹂這句話所說的,族群問題表面上很嚴重,其實反而表示問題並不嚴重。
台灣族群問題表面上很嚴重,是因為本位主義使人們看相同族群的人比較順眼,而且有不順眼就口無遮攔地講出來;但是台灣人的本位主義之強,又使得每個人跟相同族群的人沒有緊密結合的關係,對自己族群的忠誠度並不高。另外,流動性又使得每個人跟不同族群有很多接觸的機會,我們不能忘了俗話所說的﹁見面三分情﹂,而且見面也使大家有很多相互瞭解的機會。
何況除了族群之外,每個人還在許多屬性與別人不同:黨派偏好、宗族、地域、城鄉、產業、工作單位、階層、職業的性質︵勞心或勞力︶、教育程度、資產、所得、性別、性向與年齡……等。台灣人在這些林林總總的屬性也有本位主義,這些本位主義降低了族群本位主義的重要性。總之,台灣不太可能有根深蒂固的族群問題!
由以上的分析,我們可知:本位主義使台灣人對自己的﹁族類﹂︵此處的族類並不是指狹義的種族,而是泛指各種屬性︶有認同感;但是本位主義也同時使得台灣人對自己族類的忠誠度不高,再加上高度流動性,台灣人是不排外的。這些性質可以解釋外國人為何會覺得,台灣人既本位主義又友善。
現在有些輿論指責台灣人歧視同性戀、外勞與外籍新娘等,這種指責其實忽略台灣人的素樸。台灣人對非我族類確實是有一些不同觀感,但是,這是自然的而且無傷大雅,台灣人對非我族類是不會有深沉的惡意。我們來看看什麼才夠資格稱為深沈的惡意:在美國,反同性戀的人會募集資金買廣告譴責同性戀,說同性戀是受詛咒的。一九九五年筆者在美國做研究時,曾在電視新聞看到一個同性戀的母親出來控訴,她兒子被暗殺,她認為這應該是肇因於譴責同性戀的廣告。本位主義的台灣人其實有一個可愛之處,除非你侵犯到他的利益,否則他才懶得花功夫,處心積慮地跟你作對。
一盤散沙的體系還使得台灣人有一個可愛之處,台灣人自給自足,懂得如何靠自己安身立命。相反的,在日本,縱使是一個精英分子,他也汲汲營營在找個大企業託付終身,如果離開其所屬的大企業,便如同喪家之犬。旅居日本的經濟學家楊天溢曾經這樣子讚頌華人:﹁從華人出自本能的幸福觀念看來,像﹃企業人﹄、﹃公司人種﹄亦即﹃工作狂﹄的那種日本﹃愛社精神﹄,非但蠢得可以、同時還反人性。華人生來就是幸福且獨立不羈的自由人、魂出自然的人,華人自然是在實踐中開拓人生之路、向著目標而百折不回的人種。﹂
如果我們深入去理解,事實上台灣已經達到孔子所提出的最高境界﹁和而不同﹂,大家保持自己的不同,而且可以和平相處。台灣其實是一個符合人性、充滿活力,而且從深層來看,又是高度和諧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