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二十日,許多學者連署發表「重建教育宣言」,要求終結教改亂象,認為若是逐項檢討教改的措施,會流於瑣碎、顧此失彼;比較好的策略乃是針對教改的基本理念加以檢討。現在就讓我們從我國產業發展的經驗來批判教改的一個基本理念:教改認為我國的傳統教育方式是一種填鴨的教育方式,會導致國人僵化而且缺乏創新能力。
台灣的傳統教育方式是一種填鴨的教育方式,這種說法應該是可信的。但填鴨式的教育真的會導致僵化、缺乏創新能力嗎?這個說法表面上有道理,然而台灣產業發展的經驗卻相當清楚的否定這種說法。首先,我國在全球的產業競爭中,有一個被大家公認的特性:有彈性、應變能力極佳;與台灣人有接觸過的外國人大概都不會認為台灣人有僵化的缺點。
其次,更令人訝異的是,台灣在創新的表現是相當傑出的!我們可以從台灣在美國取得的專利數目皆看出台灣在創新的表現。從一九九六到九九年,每一年台灣在美國取得的專利數目僅次於美、日、德、法,居第五名,七大工業國中的英、義、加都落在台灣之後。更有甚者,由兩千到二○○二年,台灣僅次於美、日、德,居第四名,超越了原來的第四名 --- 法國。
以在美國取得的專利每年被引用的次數而言(一個專利被引用的次數可以用來衡量該專利的重要性),九九年,台灣僅次於美、日、德,居第四名;兩○○○年、二○○一與二○○二年,僅次於美、日,居第三名。
從理論上,我們也可以解釋台灣人在受了填鴨式的教育之後為何在創新方面仍可以有傑出的表現。一個經濟體系要有傑出的創新,說穿了,其關鍵在於:提供一個環境讓人們(尤其尚未掌權的年輕人)可以忠於自己的理念,勇於實踐自己所相信的。
台灣有一個大家公認的特色:創業容易!在創業容易的環境之下,一個人如果堅信他的判斷是正確的,但是他的意見不被高層採納時,他可選擇離開所屬的企業,自行創業去實踐自己所相信的理念。
因此,底下的故事在台灣可以說屢見不鮮:一個年輕人因為他的觀念與他所處的企業的發展方向不合,或他的意見不為高層所採納,而選擇離開;離開之後,確實打開一個新局面,有時甚至開創一個比原公司還更有成就的企業;廣達電腦的林百里便是這樣的例子之一!創業容易使年輕人可以向掌權的高層說 NO ,這乃是台灣會有蓬勃創新活動的主要原動力!
上述理論也可以解釋:為何歐洲有啟發式的教育,但創新活動卻乏善可陳。這是因為:歐洲年輕人離開所屬的大企業,另創企業相當困難,所以只能對高層唯唯諾諾,甚至諂媚、曲意逢迎。
以上的分析告訴我們,如同「師傅領進門,修行看個人」這句話所說的,教育體系與社會還是要作一個「分工」:教育的職責在於「領進門」,提供一個良好的「修行」環境則是社會的職責。以「領進門」這個職責而言,「填鴨式」是有好處的:它可以用比較低的成本,把人類已知的基本知識用有條理的方式傳授給學子。
我們可以說,教改的根本錯誤之一,乃是對於台灣的特質缺乏全盤且深刻的理解,尤其,對於自己的體系過度缺乏信心,以致於亂學其他先進國家的體制。事實上,這種亂學的弊病並不僅限於教改,可以說俯拾皆是:例如亂學西方的勞基法、證照制度與社會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