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最近的金融改革、金融創新、金融自由化的速度越來越快,金融機構的購併、集資頻繁,新種金融產品多到令人目不暇給,這樣下去,要不了多久,台灣的金融業將會徹底改頭換面,過去當鋪式的銀行即將夕陽西下,換上一批充滿創意、具有國際視野的新銀行家。一向給人陳舊苦悶的金融業,突然展現了老蚌生珠的新動力。
猶記得九○年代中期,擔任行政院長的連戰喊出台灣要做「亞太金融中心」的口號,當時市場一片噓聲,嘲笑台灣這個處處關卡管制、萬事都得申請、政府銀行主導、股市炒作當道的金融市場,想要做什麼金融中心,根本是「乞丐立大志」,癡心妄想。
不過,最近許多意外的變化,讓我們燃起了新的期望。例如剛剛上任的財政部次長楊子江,一上台就揭諸「興利」的政策目標,鼓勵金融局、證期會等主管機關「關心產業發展」,楊子江說財政部要有金融產業政策、鼓勵金融機構創新、提升投資銀行競爭力,開放大陸台商回台上市籌資等業務。楊子江來自金融業界,了解業界的實力與期望,一上任就明確宣示政策目標,不僅獲得財政部長林全的背書,也獲得行政院長游錫堃的支持,令金融業者士氣大振。
陳水扁總統更在這個禮拜釋放重大利多,宣布開放海外台商回台灣上市,並且搭配相關配套與鼓勵機制,打開海外台商回台灣設立「營運總部」的康莊大道。根據筆者的了解,早在 SARS之前,從經濟部工業局、財政部證期會、一直到陸委會,就非常主動地邀集證券業者與台商研擬回台上市的政策,政府跑在業者前面,已經多年未見了。
政府積極創造金融產業利多,業者的變化更是令人驚訝。就拿楊子江鼓吹的「投資銀行」業務來說,實際上已經展現起飛的態勢,這兩年本土英雄紛紛出頭,除了前輩級的宋學仁、杜英宗之外,包括高盛張果軍、雷曼翁明正、華寶趙辛哲、摩根士丹利林水仙、郭冠群、美林黃慧珠、德意志銀行李榮文等,不論學經歷都是一時之選,他們快速協助台灣企業成為全亞洲(甚至全球)籌集ECB、GDR金額最大的國家,同時更促成銀行、金控、大哥大、電子產業的企業合併,這樣整齊的陣容與績效,讓國際金融市場對台灣刮目相看。
「人才」是金融產業的根本,台灣早已經累積許多優秀的金融人才,正如同電子產業發展的經驗,大量曾經服務跨國企業的人才回流,創造了台灣電子產業的世界級競爭力,台灣也有大量曾經服務跨國金融機構的高級經理人,以及龐大的MBA人力;「人才」的價值在專業的操守以及創新的能力,過去由於政府管制嚴格,金融業就算有人才也無法創新,而今政府態度轉為積極興利,「金融特戰隊」的爆發力即將顯現。
說到創新,《今周刊》前期曾經報導,台大畢業的高子鈞進入寶來證券從事衍生性交易,獲得董事長白文正的重用,短短幾年就為公司創造龐大的獲利,自身更晉身年薪千萬的新貴族。這樣的例子所在多有,幾年前外商曾經獨占認股權證交易,而今本土券商競爭力早已超過外商;新種商品從期貨、選擇權、認股權證、結構型金融商品,今年展現全面開花、飛速成長的榮景,證明我們的專業人才只要有空間,成長的潛力就不可限量。
雖然我們離「亞太金融中心」的目標還有很長的距離,不過,金融業的升級已經確認,用最謙卑的話來說,即使只是從三流金融市場,晉身為二流的金融市場,也是值得慶賀的喜事。有了自由的環境、豐沛的人才,台灣金融產業的未來,不可小覷!
(作者為資深媒體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