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大報社的經濟組主任打電話來詢問:「江先生,我們要做『通貨緊縮』的專題,你能否推薦幾位產業專家來分析?」
「通貨緊縮?」我問道:「你真的要做這個專題,會不會晚了一點?」
我提醒這位媒體朋友:「最壞的時候,好像過去了呢……」
的確,IMF 才在兩個月前宣布台灣是「通貨緊縮的高風險區域」,失業率還在高檔、物價指數年增率接近零,才不過幾個月之前,金控公司搶著發行保本型連動債券基金,幾乎全不費成本地吸走數以千億元計的資金,更不要說 SARS 期間的愁雲慘霧。
奇怪的是,一個月前還占據電視新聞大半時段的 SARS,現在已經銷聲匿跡, 致命傳染病竟然連新病號都不見了;台北市街頭的百貨公司、電影院人滿為患,高檔餐廳一定要預先訂位,否則下次請早;台中、高雄的街頭同樣熱絡,至於南投、花蓮、台東、墾丁等風景名勝,觀光旅館預訂到下個月都客滿,連民宿都擠得水泄不通。這樣的狀況,像是「通貨緊縮」嗎?
過去兩個月來,全世界的金融市場發生極為劇烈的變動,美元匯價貶值兩成,美國道瓊指數漲了二二%,三月初曾經跌到二七○點的費城半導體指數,現在挑戰四○○點大關,漲幅逼近五○%。美元匯價貶值之後,歐洲央行與美國財政部連手,逼迫北京政府將人民幣升值,歐美態度明確,熱錢立刻湧入,直接開放給外國機構投資的香港股市,H 股、紅籌股同步大漲。
連日本這個通貨緊縮最嚴重的國家,日經二二五指數都在短短兩個月內,從四月二十八日的低點七六○七點,一路上攻到七月十日一度突破一萬點,兩個月內上漲三二%的力道,看起來一點也不像通貨緊縮的病號。
日本股市的大漲,讓我們感受到「最壞的時候已經過去」的訊息,台灣其實也透露同樣的跡象。 最具體的訊號是新台幣貨幣供給額的成長率,活期資金 M1B 年增率在二○○一年上半年,曾經持續出現負成長,二○○二年在低基期的基礎下, 出現十幾個百分點的成長,今年在基期墊高,但是 M1B 的年增率不僅未再破底,而且在五月 SARS 風暴下出現八.八%的增長,六、七月更有可能挑戰雙位數的成長;包含定存的廣義貨幣供給 M2 年增率,持續維持在低檔(三%)已達一年,同樣未曾破底,而且已經出現回升的訊號。
除了代表市場資金活水的貨幣供給額以外,股市低檔回升,從四月至今已經增加一兆五千億元的總市值,重新回到睽違兩年多的十兆元水準;上市上櫃公司發行ECB,今年已經募集到超過五十億美元的資金,幾乎全都是「無息資金」。 第一金控、國泰金控、中華電信等大型機構,更將在七月下旬發行 GDR,只要價格得當,應該順利再有超過三十億美元的資金進帳;過去幾年最令人憂心的關廠歇業,已經不再惡化,失業率也回降到五%以下。
更關鍵的挑戰,還是在對岸。在歐美連手施壓之下,人民幣匯率的問題,已經不是升不升值,而是如何升值?人民幣升值,是迅雷不及掩耳一步到位,還是階段性緩升,對於亞洲的金融市場勢必將會造成極大的衝擊,許多原本只是賺取逃稅利益與匯率利益的台商,會有多少因為人民幣升值而回到台灣,或者,新台幣升值幅度會不會超過人民幣,各種複雜的現象所帶來的投資契機,又是一次致富的機會!(作者為資深媒體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