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七年八月,中華開發股價一四○元,而今只剩十分之一,五十萬名小股東怨氣沖天,卻不知種下今天的惡果,正是「零股董事長」惹的禍。
劉泰英僅持股兩千多張,靠著小股東們的委託書,就當上股本千億的開發董事長。他很快就成為權頃一時、無人制衡的超級金主,於是他掏空中華開發的資源,成為普渡眾生、有求必應的活菩薩。
劉泰英從形象清新的專業學者,到淪為台灣最大金融罪犯,前後不過十年的光景,而開發的股價從一四○元跌到十四元,前後也不過六年。
仔細閱讀檢察官的起訴書,不難發現,劉泰英拿回扣,大多數的錢並沒有流進他個人的口袋。
當年國民黨選舉,劉泰英每次都籌到百億元的選舉經費,來源大多是廠商的回扣;此外,劉泰英身邊跑腿的親信們,冒著犯法的危險向廠商索取回扣,自然也要利益分享;還有,開發內部許多主管,懷疑案子有問題仍然蓋章行事,雖然沒拿回扣,但是劉泰英卻必須以高薪來留住他們(是封口)。
劉泰英至今仍理直氣壯、堅持不肯認罪、李登輝也說:「劉泰英為國家做了許多事情!」,至少有相當部分是實情。
「零股董事長」有太多重要的人要照顧,所有人都知道劉泰英操控開發龐大的資源,李登輝要求他、國民黨候選人要求他、地雷公司老闆、問題銀行董事長鎮日黏著他,還有身邊那些親信嗷嗷待哺,您想想,劉泰英什麼時候才想得到五十萬名小股東?況且,照不照顧小股東,又有什麼差別?反正他只要三年一次,弄個漂亮的紀念品,找專人來搜購委託書,又可以繼續當選了。
靠著搜購委託書來當選董事長,與選舉「賄選」何其相似,一份小紀念品成本不過一百元(走路工),就可以換得小股東的一張委託書(選票),這樣選出來的董事長,最後能不撈嗎?
令人擔憂的是,台灣現在這種「零股董事長」越來越多,鄭深池名下沒幾張股票,照樣靠委託書當上兆豐金控董事長;第一金控陳建隆、彰化銀行張伯欣有樣學樣,還有剛上任的陳敏薰,她的家族持有開發金控也不到一%,又是一個「零頭股董事長」。兆豐、第一金、彰銀都是掌握兆元資金的金融機構,卻都是「零股董事長」在分配資源,公司治理也看不出有制衡的機制,光靠「人格保證」,就能防止他們變成另一個劉泰英嗎?小股東們,小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