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水扁總統五月下旬延聘中華經濟院董事長蕭萬長擔任「總統經濟顧問小組」召集人,隨後復邀陳博志、吳榮義、陳添枝為其成員,齊力為民眾福祉及經濟競爭力提出建言。在台灣擺脫疫病陰霾重新出發之際,總統經濟顧問群的成立不僅彌補經濟決策重要缺口,也為重振經濟提供一劑定心丸。
台灣自一九九六年總統直選以來,政體向總統制傾斜,總統不可能虛位而不管事,對於台灣命脈所繫的經濟,尤為其所不能輕忽。從而,在邁向總統制之前,強化現有國家安全會議做為總統參謀體系的組織運作,組成總統經濟智囊備其經常諮詢,都是符合政治現實的安排。
美國在白宮設有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以二十多人的精簡組織,延聘經濟學者參與經濟決策,為總統及行政部門注入學術、專業而有效率的全職經濟決策動能。
白宮此一機構五十多年來運作頗著績效,既為行政決策提供周延的經濟評估,也為經濟學者增進學以致用的機會。現任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葛林史班,即曾任福特總統的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
不過,台灣畢竟不是總統制,總統亦非行政首長,經濟顧問小組在參酌美國模式成立的同時,也做了若干適合國情的調整。具體言之,它屬於經常而非正式的組織,名稱冠上總統而不用總統府,其下亦無美國白宮的經濟學者全職幕僚群。另一方面,它延攬的三位經濟學者,俱為一時之選,且係台灣最重要經濟智庫的負責人,足以兼顧理論與實務的需要。至於實際運作,它採取任務型的諮詢委員制,由產學界人士提供建言並擔任經濟耳目的角色,亦為務實之舉。
禮聘蕭萬長擔任召集人最有意義。蕭的挺身而出,重要的不在外界繪影繪聲,對他可能因此「做官、選舉」的諸多臆測,那是泛政治文化的具體而微。相反地,由前行政院長、現任國民黨副主席的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出馬,足以反映台灣社會主流心聲,亦即台灣人民受夠了政黨輪替以來的朝野惡鬥。
回顧三年以來,台灣政治爭鬥不斷,朝野在國會及新聞媒體的惡質互動戰爭無日無之,無所不鬥。有如傳染病之為害,政治惡鬥帶來不確定性,透過心理層面衝擊消費、投資等經濟活動;政府預算、重要法案受到嚴重抵制,經濟發展因之停停滯不前。台灣面臨全球化及中國崛起的挑戰,凝聚眾志方可能化險為夷,內鬥不止必將陷於無可挽回的困境。總統身邊設置經濟顧問小組,不論誰人執政,都是必要之舉,有助整體經濟撥雲見日,自是好事一樁。
蕭萬長在疫情漸戢之時義無反顧,擔任總統經濟顧問小組召集人,對於飽受政治惡鬥的經濟社會而言,有如空谷足音。無怪乎此一跨越政黨樊籬共拚經濟的舉動一出,工商企業普遍肯定,國民黨中央無以攖其鋒,雖黨內存在若干本位主義雜音仍公開表示樂見其成,蕭萬長及三位顧問有此殷切的公眾期盼及堅實的民意支持,自應以專業為先,既為經濟開創新局善盡運籌帷幄之責,復可扭轉只顧黨派輕忽社稷的內耗惡囤。
陳總統同樣必須堅定。經濟顧問既為不可或缺,即應令其確實發揮功能,特別是有了中華經濟研究院為顧問小組的幕僚,加上國安會的居間協調整合,顧問小組的建議應獲得適當重視及有效採行。類似經建會主委林信義「行政院不一定要照辦執行」之說,出自本位主義,不識大體,如此心態必須改變;有些論者從意識形態質疑顧問小組,亦屬媒體政治的本能反應。陳總統尊重並放手讓顧問小組發揮功能,決心不應讓這些舊思維干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