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三月的清早,福興鄉福寶村廢魚塭的草叢間,有一隻紅冠水雞被兩隻野狗追得張惶亂飛。「就是這兩隻狗,莫怪今早的水鳥都無看半隻!」村裡的阿興伯見狀邊罵邊跳下腳踏車,毫不遲疑拿起路邊的長竹竿,一個箭步躍入草澤追過去…。
在彰化福寶村目前有九處這樣的草澤鳥園,這些因為地層下陷導致土地鹽化而廢耕的魚塭和農地,三年前,彰化的獸醫林世賢與一群愛鳥人士把它們租了下來,引水進去後變成現在的草澤。彷彿奇蹟般,荒蕪多年的地引來一群群候鳥聚集,一年比一年多,今年已飛來上千隻了。不過短短的三年時間,「福寶農業生態園區」在彰化地區名氣已大過八卦山大佛了。
兩年多來,阿興伯和酪農班的顏班長、村長伯,每天早上都會輪流來這裡巡邏,看看鳥園的進水是否正常、有無野狗或不良人士來破壞。有時候,其他村民也會來幫忙,看顧鳥園已成了福寶人的義務,因為他們深知這些紅腳仔是幫當地人找到未來營生出路的金雞母。
出錢租地給鳥住──農民笑稱是傻蛋
催生這個生態園區的林世賢,多年來在當地主持彰化環保聯盟做環境社運,自幼愛鳥成痴,長年觀察大肚溪口的候鳥生態,直到大肚溪口的生態在人為因素下破壞殆盡,鳥兒失去了蹤影。
一九九八年,林世賢在彰化的漢寶發現了一片濕地,鑒於過往政府對生態棲地經營管理的不足,林世賢考慮以民間力量來主導,以生態園區的方式進行保育,他樂觀的希望漢寶可以取代大肚溪口成為候鳥的棲息地,卻礙於地主對保育的認識不足而作罷。
隔年他找來一群社運的伙伴,及一群東海環科所、台大城鄉所的愛鳥的友人,在十一月成立了「漢寶家族」,希望以民間的力量推動「漢寶生態園區」的保育計畫,並且實踐生態保育和農村經濟相輔相成的理想。十二月五日「漢寶家族」以三萬八千元的代價向當地一位農民租下一塊八分的農地,成功為棲地復育工作踏出第一步。
回憶起初次租地的經過,林世賢說:「當初,我向漢寶的農民提出租地的想法時,他們私下在想,我這個人如果不是腦袋壞掉就是老千或騙子,因為誰會去租那種什麼都長不不出來的地,而且說要租給鳥住的!」
「可是當他們看見我把錢拿出來了,就覺得耶,這個人是玩真的,於是就有更多人跑來向我說,其實他們的田才有鳥,你租的那塊口哪有什麼鳥。」林世賢笑說農民爭著來兜售土地的趣事。
記取漢寶失敗計畫──重新在福寶復育
後來因為鄉公所在附近開路,對鳥群的干擾過大導致漢寶的復育計畫失敗。從這個經驗讓林世賢明白,從事保育工作,公務部門的配合是很重要的,倘若公務部門的腳步和觀念無法同步,民間的努力都是徒然。
幸好,漢寶家族在租下第一塊地之後,隔壁的福寶村村長黃建財主動和林世賢聯絡,表示願意提供二十公頃土地做為生態園區的基地,漢寶家族的目標於是轉到福寶生態園區。基於漢寶失敗的經驗,在當時仍任立委的翁金珠的牽線下,在立法院邀請當時的農委會主委陳希煌聽取福寶生態園區計劃簡報,並獲得支持,林世賢和漢寶家族正式展開一場打造候鳥新家園的快樂旅程。
福寶村位於鹿港附近的海岸地帶,緊挨著舊濁水溪出海口,日據時代以來就是海埔新生地,大片的泥灘地是居民的財富也是生態多樣性的天堂,各種魚蝦貝類、水鳥悠悠其間。然而隨著產業轉型與工業區的開發,福寶地區土地的生命走向死寂的暗巷,大量超抽地下水導致地層下陷,過度鹽化的土地只能被迫開墾成魚塭,畜牧或任其荒蕪。
諷刺的是,少了人類干擾的荒廢農田意外造就了另個生態的天堂,許多水鳥漸漸來這裡棲息,一九九九年初賞鳥人發現高蹺(行鳥)來這裡繁殖,一時間漢寶鳥名大作,二○○○年五月經英國倫敦大學布蘭伍德教授現勘後,發現此地生物岐異性之高已有國際水準,之後陸續來到的國際濕地復育專家都給福寶生態園區很高的評價,這些肯定給了漢寶家族很大的鼓勵。
輪耕輪休共存共榮──村民都是生態解說員
以保護濕地生態為目標的環境資源管理機制,正是成立福寶農業生態園區的原始構想。以水鳥的棲地為重,尤其是農田、魚塭廢耕後形成的人工濕地環境,水鳥專家蔡嘉揚博士也加入了管理團隊,他採取專業做法引水入池,再透過翻土與築人工巢島的方式,很快就讓水鳥來進駐了。
林世賢並提出「輪耕輪休、共存共榮」的契約制度,希望以補償方式,讓在園區內休耕的土地能作為鳥類棲地。這些想法很快得到居民的認同,二○○○年十月,居民合力用廢木材打造了彰化縣的第一座賞鳥牆,邁開了生態觀光的第一步。
能讓整個社區參與,是林世賢最感自豪的,他說海邊的人很可愛。當第一個生態池復育工作展開之後,他每天清早都要到福寶來巡視一次,顏班長看了覺得不忍,就拍胸膛對他說:「這裡的工作交給我,你忙你的工作就好了」,爾後陸續有更多人加入。在一個颱風夜,他怕水淹壞了才下蛋的鳥巢,冒風雨前往生態池打算打開水閘,沒想到七十歲的阿興伯和村長已經站在水裡面了……
現在的福寶,人人都是生態解說員,他們以最在地的方式,告訴你這裡有不一樣的生命。這天,阿興伯指著魚塭旁的招潮蟹,告訴來參觀的人說,「這些蟹仔以前住在海邊,海堤築好後被關起來出不去了,就變成福寶人了!」如果這些還不夠令你一頭霧水,他會再指著前方說:「紅腳仔出來了,上百隻呢。快去看。」
招財蟹為福寶生財──福寶為紅腳仔找到一片天
紅腳仔就是高蹺(行鳥),林世賢說,阿興伯很久都弄不懂叫什麼,乾脆就用牠的長紅腳取名,為了展現在地觀點,也提昇村民的自信心,去年底,福寶生態園區正式向經濟部專利局提出申請,將福寶的招潮蟹正名為「招財蟹」。這可是台灣第一隻有自己名稱的招潮蟹呢,此外,高蹺(行鳥)在福寶早就被稱為福鳥,因為牠是為福寶帶來生機的鳥。
啟動才三年的福寶生態園區,創造了許多亮眼的成績,林世賢指著一塊新加入的生態池,遠方有近三十隻的高蹺(行鳥),他說:「這塊地才整理了兩個月,鳥就搬來了,這證明棲地是可透過人為管理經營來完成的,福寶生態園區最自豪的就是用最少的經費,我們只從農委會拿到二百六十萬的補助,從頭到尾,都靠在地居民熱情參與來實踐最初的理念,三年下來,我覺得,所謂的永續真有實踐的可能。」
一位愛鳥的獸醫、一群熱情的學者,加上對家園不放棄的福寶人,再度豐腴了一塊快要被遺棄的土地。今年,據蔡嘉揚博士估計,可以有一百對以上的高蹺(行鳥)會來這裡育雛,即將破記錄,因為台灣能讓紅腳仔落腳下蛋的地方已經愈來少,只有福寶,是鳥兒的新故鄉,為鳥築一個家,也為生命留住永遠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