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大考中心」本是教育部提撥基金孳息運作,卻不受教育部監督的基金會,扮演著主宰十萬考生前途的考試機構角色。其中隱含的問題,讓人憂心。教育部可不能再坐視大考中心而不加以監督了!
九十一年十二月三十日,在立法院教育委員會上,立委楊麗環和教育部長黃榮村針對大考中心展開了一場激辯。
楊麗環問道:「部長,有大考中心命題教授兼任教科書作者,你知道有這件事情嗎?」黃榮村則回說:「應該沒有這種事!」楊委員緊追不捨繼續問:「目前已有相關消息走露,部長,本席想知道到底有沒有這種情形?」部長的回答是:「這部分我們還需要調查!」不過,楊麗環再使出一記絕招鍥而不捨道:「部長,你們有權責可以規範他們嗎?」
一時間,黃榮村為之語塞。
「大考中心雖然是財團法人的性質,但工作人員具有廣義公務員的資格」黃榮村只能如此表示。所謂的廣義公務員資格是否會影響及規範界線;大考中心的性質又是如何?和教育部之間有何關係?這些問題都讓黃榮村面對立委的質詢時,難以招架。
元月十五日,參與學歷測驗的命題老師剛剛入闈,這攸關十萬考生權益的大考中心,每年有二億七千萬元的考試收入,如果加上五億多元的基金利息及委辦計畫收入,每年有三億一千多萬元的收入。去年度的事務費用花掉近二.三億元,人事費用、業務費用及研究費用花掉九千多萬元,一年下來,還虧了一千七百多萬元。相較於理財規畫師考試報考人數九萬人的二、三成的報名費支出,大考中心的開銷確實相當驚人!
大考中心的前世與今生
這個關乎十萬考生權益的大考中心的成立,要從民國七十六年說起。
當時,還是個傳統大學聯考的時代。儘管聯考制度維持了「起跑點」平等的公平性。對於入學制度的僵化,已出現了改革的聲音。教育部開始著手研議「大學法」的修改,因而教育部才成立了組織,替台灣的入學制度做研究,才設置了「大學入學考試研究改進小組」。
隔年,民國七十七年十二月時,教育部想到該在入學方法與技術改善大學聯考,必須有一專責機構負責大學考試的相關事宜,因此,教育部在七十八年七月讓各大學共同合作成立了「中華民國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專責處理關於聯考的相關事宜,算是確立了大考中心基本架構及成員。
爾後,經過了四年的時間,到了八十二年,在二十四所大學籌措一千零二十六萬元後,向教育部申請成立「財團法人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基金會」。獲得教育部的批准後,大考中心就正式成立了。
「中華民國大考中心」成立,教育部為了協助中心初期的運作,以專案委託方式訂立了三年的委託合約。自七十九年至八十一年間以研究經費的方式補助了五千九百九十五萬七千二百元。
在大考中心基金會成立之後,教育部分別於八十二年十月、八十三年七月各捐助二億元,在八十四年七月又再捐助一億元,再加上成立基金會之前以按年給予的研究經費補助,基金會的總金額達五億一千五百七十五萬元;這筆五億多元的基金,是重要的一筆利息收入來源,以九十一年度為例,基金會可得一千六百多萬元的利息收入。
教育部提撥五億基金孳息──另有考試收入運作
在整個基金會的運作,考試收入也是一筆重要經費來源,以去年的大學學測報名為例,報考人十四萬六千六百三十八人、補考人四千六百四十三人,以報名費九百五十元計算,總計報名費的收入達一億四千三百七十一萬六千八百五十元。
不過,光靠報名費是不足以支撐整個大考中心的運作。大考中心副主任曹亮吉解釋,「每年教育部還是會委託大考中心作研究,以九十一年度的補助為例,教育部在今年給大考中心的研究計畫經費達六百五十萬元,再加上其他的部分,大考中心一年收入有三億多元的。」
曹亮吉進一步解釋說,「大考中心光是在監考、閱卷、以及入闈命題上就花了八千多萬元,再加上一些固定成本的花費,花費相當龐大。」加上近年利率大幅降低後,每年孳息收入已不足支付固定支出,辦理考試及有關研究經費已由委辦及考試收入支應,如果還會有結餘就會移作研究和人事的費用。」曹亮吉表示,「我們已經在做最有效的控制了。」
在收支平衡上,大考中心可能會發生入不敷出狀況,但依據法源,該基金會的監督權歸屬於大學教授所組成的董事會,教育部要監督,還要透過董事會的。準此,似乎也沒有主管機關可以管得了該基金會。
令人憂心的是,如果教育部監督不了主管莘莘學子前途的考試機構,考試的公平性是否會受到影響?立委的質疑,社會對於命題的疑慮,或許正是大考中心該受到嚴格監督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