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晶瑩和張瓊姿頒獎、董至成表演脫口秀、蔡幸娟唱歌……如果不注意會場字樣,你會以為這是金馬獎或金鐘獎頒獎典禮,但這卻是第一屆「卓越新聞獎」頒獎實況。這種令人啼笑皆非的頒獎方式,讓「卓越新聞獎」變成了四不像,別說無法與普立茲獎相提並論,與主辦單位自稱的國家級新聞獎也相去甚遠。
卓新獎請出傳播學界大老徐佳士擔任董事長,獎金超越「曾虛白新聞獎」、「吳舜文新聞獎」,並以「國家級新聞獎」、「台灣普立茲獎」自許,使得第一屆卓新獎頗受新聞界矚目。卓新獎首創「先入圍再揭曉」的新聞獎先例後,中國時報、聯合報兩大報也都曾大幅報導入圍名單。
但是,十一月十六日在國父紀念館舉行、由台視現場轉播的頒獎典禮,卻讓卓新獎完全扭曲走樣。部分對「當場宣布得獎名單」不以為然的入圍者,根本無意參加這種難以彰顯新聞專業的秀場;不僅如此,許多資深新聞工作者更對頒獎典禮的綜藝化感到高度失望,認為已明顯悖離新聞獎項的本質。
就新聞獎本身而言,美國普立茲獎的二十一個獎項中,新聞獎占十四個,小說、戲劇等獎項占七個,無論新聞獎、非新聞獎在美國社會都享有崇高地位。卓新獎在國內雖然獎金最高,但其獎項類別卻未見創新突破,給獎標準也沒有特別專業權威,短期內恐怕難以建立重要影響力。
至於頒獎方式,卓新獎的可議之處實在不勝枚舉。
普立茲獎從未以現場轉播方式進行,卓新獎卻比照金馬獎、金鐘獎進行現場轉播,頒獎現場頓時淪為部分電視人爭奇鬥豔的秀場;普立茲獎從未先入圍再揭曉,卓新獎卻讓資深新聞工作者像是演員般忐忑不安,部分「從缺」獎項更是特寫入圍者的失望表情;普立茲獎深刻說明得獎理由與表彰專業貢獻,卓新獎現場卻未分析說明得獎理由,只見「政大新聞系畢業」的陶晶瑩、「世新畢業」的張瓊姿等人非常突兀地頒獎給資深記者,以及與新聞工作毫不相干的蔡幸娟等人進行表演。
在資深記者投書中國時報批評卓新獎後,卓新獎執行長官麗嘉於十九日投書回應表示「募款壓力相當沉重」、「勢須舉辦熱鬧且具可看性的頒獎典禮,以爭取媒體曝光,並回報贊助者」、「報紙、廣播、電視三種新聞人的想法與意見自亦不同」,相當程度說明了主辦單位的考量心態。
然而,新聞工作的本質並不是為了「得獎」,如果說新聞工作者的傑出表現需要獎勵,也應該是在讓新聞工作者充分感受到工作尊嚴、專業肯定的氣氛中進行。「舉辦熱鬧且具可看性的頒獎典禮,以爭取媒體曝光,並回報贊助者」的給獎方式,不但完全扭曲了新聞獎的本質,更讓新聞工作者形同藝人,何來新聞尊嚴、專業肯定之有?
卓新獎如果再以這種四不像的方式辦下去,可以肯定的是,卓新獎未來只會離「國家級新聞獎」、「台灣的普立茲獎」愈來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