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底掛牌上市的廣明光電,一出場便吸引眾多投資人的注目,因為,廣明挾其股本小、籌碼集中的優勢,已和聯發科技正式展開股王爭奪戰。
許多股王風光不再,市值大幅縮水,有的還淪落到下市、關門的悲慘命運;企業經營者在公司最顛峰時大肆擴充,有時反而會更加速企業的敗亡,殷鑑不遠,值得企業經營者警惕。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未來台灣股市還是會不斷地創造出新股王,股王將永遠吸引著投資人的目光。哪些公司會成為未來的股王?要成為股王需要具備哪些特質? 我們請到四大名師,來幫你挑出新股王!
每隔一段時間,誰會成為股王,都是股市議論的焦點;「我能不能買到一支超級股王」,也經常挑動著每位投資人的中樞神經。如今,廣明光電上市,價位已直逼聯發科技,誰是股王寶座的霸主,再度成為台灣股市的新焦點。
回顧二十餘年來的台灣股市,至今已產生了二十六個股王,從民國七十八年六月創下最高收盤價一九五五元的國泰人壽,到今年三月創下最高收盤價七七二元的聯發科,每個股王的誕生與殞落,伴隨而來的是加權指數的高低點,也見證了每個時代流行的風潮,以及每個企業家的洞燭先機及經營能力。
在股王浮沉的歷史中,大致可以區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以國壽為代表的金融及資產股,第二階段則是台積電、華碩所引發的電子代工概念股,第三階段則由智原、思源等 IC 設計及軟體公司發端,將台灣股市推向另一個靠腦力及智慧的知識經濟時代。
國壽當股王長達十年──華國已下市、羅馬邊緣浮沉
在金融資產股掀起投資狂潮的年代,國壽是盤踞最久的超級股王,前後持續近十年(一一六個月),風采也遠遠勝過同時期的華銀、一銀及高企,若以去年底轉成國泰金控前的市值來比較,國壽的市值也是縮水最少的,在不景氣的環境中,國壽算是勉強交出一張不太難看的成績單。
至於其他以資產及籌碼為題材的股王中,如今市值都已明顯減少,好一點的如榮運市值還有六成,差一點的如欣欣市值僅剩不到十分之一,至於更等而下之的,則有已經下市的華國飯店及快要下市的羅馬磁磚。
揮別狂飆的金融及資產年代,八十年台股也悄悄步入電子業的時代,並以率先登場的台積電為代表。台積電雖然在股王寶座上僅維持一個月,但已正式宣告台灣電子業「製造代工」的主流架勢,其後上市的華碩更是集其大成,將股價推向八五一元的高峰,並創造了二十七個月的「登基」時間,僅次於國壽。
與華碩同屬製造代工模式的股王,還有英業達、技嘉及廣達,分別都屬於筆記型電腦及主機板業。其中英業達以單一產品(營收以筆記型電腦為主)及單一客戶(主要為康柏),也被拱上股王寶座十七天。技嘉則是沾了同樣生產主機板華碩的光,當了一個月的股王;另外,廣達在股價最高時期,曾創造了高達三千五百四十三億元的市值,並將電子公司的市值推向新的高峰。
台積、華碩開啟代工世代──股王常是非理性投機造成
八十八年十一月, IC 設計及智財元件( IP )廠商智原科技上櫃交易,五個交易日後股價漲到三八五元,超越華碩成為台灣新股王,也成為首家坐上股王寶座的上櫃公司。更重要的是,核心競爭力不在硬體製造的智原,也開啟了台灣股市邁向知識經濟的二十一世紀。
類似智原的案例還有思源、威盛、訊連及聯發科等公司,都是 IC 設計及軟體領域中的佼佼者,這些公司在上市時大多具備小股本、高成長、高獲利的條件,同時也都在個別領域掌握了主流產品及市場,本身也具備充分的核心競爭力,也因此能夠在每個階段創造出新的題材,並享受市場給與更高本益比的榮耀。
不過,除了基本面的意義外,股王的高股價,往往也是非理性「投機」行為所造就出來的,這種情況不僅存在於金融資產股,也同樣充斥在電子股中,其中又以曾經一度飆到九九九元的禾伸堂為代表。
事實上,若計算股王在最高點所創下的市值,再對照當今的市值,可以發現只有台積電及華碩兩家公司的市值正成長,換句話說,投資人若是在最高點買到股王,幾乎都會賠錢。其中,台積電又是市值成長最多的公司,從上市時的一五○○餘億元,至今已達九五○○億元,成長了六倍之多。
鴻海是台股中的真正股王──台積、華碩市值不減反增
這個結果,也與政大財管系副教授吳啟銘最近做過的一項研究非常接近。根據他研究台股前五十大市值的公司,近五年來(八十六年八月至九十一年七月)市值的平均年成長率,除了第一名是成長率達三成的鴻海外,台積電及華碩則分居第二及第三位,平均年成長率是九%及八%左右。
「鴻海雖然沒有股王之名,但卻有股王之實。」吳啟銘認為,市值能夠不斷增加的企業,才是投資人的優先選擇,也才是股王真正要彰顯的意義。這個觀點,元大京華投顧總經理陳忠瑞及禮正投顧總經理毛仁傑也非常同意,毛仁傑更認為,「鴻海雖然不在這二十六支股王名單上,但它才是我心目中真正的股王。」
電子股的投機行情,在八十九年四月網通狂潮時達到最高點,當時又以四月十二日禾伸堂盤中一度衝到九九九元為代表。一位基金經理人就說,「用九百元以上的價位去買禾伸堂,簡直就是跟自己過不去!」這位基金經理人說,禾伸堂本來就是一支景氣循環股,當年每股稅後純益也不過十四.二二元,「本益比漲到七十倍,怎麼看都不符合投資邏輯,根本就是瘋狂!」
但事實上,在股價狂飆時,不少基金操盤人跟散戶沒什麼兩樣,許多屢創新高的小型電子股,都是基金法人鎖單拉抬的傑作。這種情況重覆地發生,即使到了今天,仍有不少基金投資的聯發科股票,是套在七百元以上的價位。
股王是群眾運動造就出來的──應該要放空而不是做多
吳啟銘認為,從投資心理面來看,股王的現象基本上就是一種群眾運動,「很多人去買股王,不僅是趕流行,也可能有一種心理,覺得反正大家都在買,即使買錯了也比較不會被責怪。」吳啟銘認為,以大部分股王市值都縮水的事實來看,「投資人反而要逆向思考,股王應該是要放空,而不是做多。」
股市造就的狂潮讓投資人失去理性,而企業經營者能不能在當上股王後,秉持一貫的經營理念,也在在考驗著每個股王企業的經營者。許多股王企業無法持續成長,經營績效一落千丈,與股價高檔時犯了致命的擴充及盲目的多角化,有很密切的關係。
在已發布的上半年業績中,包括華碩、廣達及威盛等曾經是重量級股王的公司,都出現了令人驚訝的結果。其中華碩的獲利能力在四家主要的主機板廠中敬陪末座,第二季的營業利益率竟掉到七.五%,告別了過去兩位數以上高獲利的黃金時代;筆記型電腦毛利不斷被壓縮,廣達第二季的營業利益率也掉到四.七%,比第一季六.四%又持續轉壞,同時獲利率也輸給二線廠的神基科技。
威盛的績效則更令人不敢恭維,不僅第二季營業利益率掉到一二.一%,比第一季的二○.五%大跌八%,稅後純益更僅有四六○○萬元,單季每股稅後純益(EPS )只有○.○五元, 上半年結算 EPS 僅一.二元,是上市以來最差的成績。當年不可一世的風光,如今已讓不少投資人心碎不已。
「經營者把功勞歸給上帝」──威盛市值縮減最多
在六個重量級股王中,威盛的市值從最高的二三三○億元跌到只剩六一○億元,是減少最多的公司。反映在公司的經營面上,威盛在極盛時期到海外併購的六大投資案,如今只有極少數產品發揮效益,至於原來的核心產品(個人電腦晶片組),現在已遭遇競爭者如英特爾及矽統的嚴重擠壓,但在其他新產品領域又尚無建樹,導致股王風采盡失。
毛仁傑認為,要成為股王有三個條件,一是本身有實力,二是對手犯錯,三是景氣大好。他說,威盛能夠成為股王,三個條件都具備,但在第二點上,英特爾在不該犯錯的時候犯錯,又是威盛進球的臨門一腳。
對於威盛目前的遭遇,更直接的批判來自股王內部的員工,一位自稱是威盛的工程師在網路上直言,「現在威盛最大的問題,就是經營者把功勞歸給上帝,而不是歸給工程師。」
事實上,股王所遇到的問題,其實也是許多追求成長的企業共通的問題,只是因為股王常常崛起於一項利基產品,但在上市後為了追求成長,只好跨足到非核心競爭力的領域,但是在新領域上不見得做到最強或最好,也成為無法持續保持高成長及高獲利的主因。
股王常犯錯誤是大量配股──新股王將由 IC 設計擔綱
陳忠瑞認為,「在高獲利時大量地配股,是很多股王常犯的毛病。」過去華碩曾配過十五元的股利、威盛配過十四元、廣達配過十六.八元、禾伸堂配過九元等,且都是以股票股利為主,股本大量膨脹後,當然很難再維持高獲利。
陳忠瑞還特別推薦股王經營者看三種書,一是多多研讀歷史的書,二是多看看天文的書,三是多讀健康的書,前兩者告訴經營者時間與空間的無限,後者則是不要為了事業犧牲了個人的健康,對經營者來說應該都會有很大的啟發。
展望未來,毛仁傑認為,未來台股要再產生超重量級的股王已經不可能,但是在IC 設計及關鍵零組件上,依然不斷會有新秀出現。 另外,陳忠瑞也認為,未來台灣邁向內容( content )的時代, 包括顯示器、寬頻、無線通訊及線上遊戲,都有極大的發展空間,新的股王或許也會誕生在這些領域中。
觀察股王的興衰起伏,其實很有意思,投資人應該可以從這些過往中學到不少投資原則,至於企業經營者,當然也可以從中看到企業的教戰守則,如今廣明與聯發科又已短兵相接,聰明的投資人可以發揮一下自己的想像力,猜猜看誰才是當今台灣的股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