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執政逾半世紀所留下的爛攤子,全民到底要「概括承受」到何時?七月一日新任中央社董事長蘇正平及董事們走馬上任,前任董事長蕭天讚、領全薪的常務監察人鄭貞銘,「循例」申請退休金,分別為兩百餘萬元與六百餘萬元。申請案送抵主管機關新聞局,卻因請領退休金資格有問題而發生爭議。
尤其是鄭貞銘,除了是文化大學新聞系教授,二十多年來歷任中央日報採訪組副主任、國民黨青工會總幹事、文工會副主委與香港時報董事長等職,在此次退休金的申請,他將過去的黨職年資一併計入,退休金的請領金額高達六百餘萬元。他可以說是幫國民黨做了一輩子的事,最後卻要國家補助的中央社「概括承受」所有年資。
原屬國民黨黨營事業的中央社,在「黨庫通國庫」的年代,每年即由新聞局補助高達三億元經費,幫國民黨養活「自己人」;解嚴之後,這筆預算在立法院內愈來愈難過關。民國八十四年十二月底,在國民黨立委的強力護航下,趁法案清倉的混亂場面下通過「中央通訊社設置條例」,將黨營事業改制成為國家補助的財團法人基金會,為國家貼補中央社的既成事實設計了法源依據,不具競爭力的媒體即順理成章地變成國家甩不掉的包袱。
改制後的中央社目前年預算約莫五億元,新聞局約補助三億六千萬元,靠販售相關新聞資料,中央社每年只能自籌約一億餘元收入。
此事件所突顯的問題,不只是蕭天讚、鄭貞銘的在狀況外,鄭、蕭二人的退休金可能因資格爭議而煞車;更嚴重的是,當年不清不楚的突然改制,所有員工以往的黨職年資並未結算,而根據中央社員工退休申請辦法規定,改制後的財團法人將概括承受兩、三百名員工的黨職年資,在財務吃緊的狀況下,中央社還得替國民黨收拾一個數目龐大的爛攤子,負擔相當沉重。
蘇正平表示,目前整體經費中,人事成本即占了百分之八十二,薪資所占比例太高,去年新聞局就曾請中國生產力中心做過評估,報告中指出,中央社的組織架構裡並未明確計算人力需求,且個人生產力偏低。明知如此,但現階段想要實施優退優離精簡方案,卻也要先花上五億元,因此要如何讓中央社「瘦身」成功,發揮競爭實力,是蘇正平、總經理胡元輝與新任董事會最大的改革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