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浪費這群人才,讓這個失意陣線聯盟坐大嗎?」曾經做了三個多月聯盟成員、目前已找到工作定位的拓墣科技董事長杜紫宸說。(編按:台灣閒閒沒事做的諧音流行語)
對於這群人才, 杜紫宸的描繪是:大約是四十到五十五歲,做過執行長( CEO,Chief Executive Officer )或是共同創業者,年薪在四百萬到一千萬元之間。雖然在五到十年內,他們生活無虞,並不想因此而在家裡做個「英英美代子」,但也不想再重新創一次業。
最好是有個戰場已準備好,他們只要再上場指揮個兩、三年,做個階段性、經驗與價值可重複使用的執行長。雖然自己的工作有了定位,但格局大、點子也多的杜紫宸似乎又在醞釀一個新的目標與方向,他說:「可以建立一個機制,讓人才有戰場可作戰。」
杜紫宸說的人才,散布在過去十年上市上櫃的數百家公司中,他估計至少有四、五百人。但杜紫宸所說的戰場在哪裡裏呢?「經過篩選,有三種。」
第一種是以技術為導向、有潛力但剛長成的公司。而杜紫宸想建立的機制的人才庫,可以協助這類公司研擬商業計畫、制定策略,甚至「出人」當一、兩年的總經理。
第二種是公司存在已久、規模不小,但經營不好或想轉型的公司。杜紫宸認為,可透過有經驗的一組經營團隊進駐來改善,但前提是,原股東必須百分之百的正式授權。
第三種則是做外商的 BOT ( Build-Operate-Transfer,興建、營運、移轉)。也就是在國外透過正在興起的技術或經營模式,因重心先在發展美國或歐洲市場,而無暇立即顧及亞洲市場的開發,杜紫宸就先去談代理或建置分公司的授權,然後待該公司要到台灣或中國大陸發展時,再將實體營運移轉回去。
「這還是有風險,但不是不可行。」杜紫宸說。雖然杜紫宸表示,這都還是概念、還在醞釀。但事實上,杜紫宸已經找來了一些人,甚至連針對上述三種對象的合作與收費模式都有了藍圖。
對這群人來說,自己價值的再運用、再展現,在個人事業與財富上,找到第二個成就,杜紫宸的新點子多少是有點吸引力。而杜紫宸則很有信心地說:「如果這個機制能建立起來,之前被『吸』到中國大陸的人,一定會願意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