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台灣因為景氣下滑、產業停滯或企業購併等外在環境,或因為市場變化、後輩擠壓的速度快得不像話,使得一大票總經理,在實際上或心理上處於「待業」狀態。而按照多家高階人力仲介業者的說法:未來,加入這「失意總經理」俱樂部的人會更多!
曾經,他們是企業組織裡爬升最快的青年才俊。曾經,他們是帶著公司打下一片江山的商場戰將。處於高成長的社會、擁有高人一等的條件,他們人生中的成就與財富來得很早、快得令人歆羨。
如今,社會與產業移動的步調沒有減速,人才汰舊的速度比換一台電腦還快。雖然,這群年約四、五十歲的總經理們,才智、專業與經驗一流,但似乎就在瞬息間,看不到可以或值得統率三軍、衝鋒陷陣的戰場。
於是,他們曾經鬥志與理想滿載的心,暫從職場上隱退;可是,他們正處於豐盛的經驗與體能,會甘於現狀嗎?
現在的他們,可以等待值得再衝刺的機會。但這個變動快速的時代,會給他們這群菁英再一次的機會嗎?
去年底,行政院主計處發布一項調查數據:企業主管和經理人員失業率二.五四%,創下歷史新高,在職務分類中,增幅僅次於體力工。當然,這不是台灣的專利, 一年多前,美國《財星》( Fortune )在製作的「人到四十是終點」專題中也指出,原本就不是老人國度的美國就業市場,能容忍的勞工年齡上限已從五十五歲下拉到了四十歲。
而知識經濟大師萊斯特‧梭羅( Lester C. Thurow )也說了一席話:在知識經濟時代,想要成功,必備的專業技術不但越來越多,而且變化很快。年紀大的勞工出售的是早期的經驗與專業技術,年輕勞工則販賣新的專業技術。因而再有自信、有能力的高階人才也知道,在這個時代,他已經是「可被丟棄」的了。
一般人會收到裁員通知 老總則要自動請辭
「一般員工都還會收到裁員通知,但我們這樣職級的人,卻只能被迫說要休長假。」一位總經理說。這位總經理最近就聽說,他的一位朋友去年年中才接任一家公司的總經理,今年過完年就被董事會「請走」,當他朋友與董事會談完後,心臟雖然跳得猛快,但心卻很冷。「未來一年,看不到公司損益兩平的跡象」,是他朋友被請走的原因。
而類似上述案主,在毫無心理準備下,突然要面對人生衝擊的老總群像是:年紀超過四十歲、資歷超過十五年、年薪超過兩百萬元。
他們曾是社會精英的高階人才,在過去二十年裡,憑恃著自身的語文、專業與國際觀,搭乘著台灣經濟高成長的列車,以一天忙上十二個小時、一周飛上一萬四千哩的過度工作模式,年紀輕輕就坐上高位,擁有相當的財富。
但他們打拚多年,要在中年建立的安定生活,如今卻面臨各種破壞。因為景氣下滑、產業外移、企業購併,或是不滿於工作現狀,或是直接失業。從事高階人力仲介多年的眾信諸葛堂總經理劉世傑指出,像這樣的老總以資訊業、金融業、媒體業等最多。
資訊業是因為產業成長有限,而金融業雖遇開放金控的熱潮,但爭相成立的十四家金控、資產管理或重整公司,其實並沒有為老總們增加多少就業機會,反倒是各家因為整併而裁掉不少專業經理人。至於自報禁解嚴而如雨後春筍般興立的媒體業,則在這兩年因市場太小、競爭者太多,再加上網路的泡沫來湊熱鬧,因而在去年真實演出「達爾文論」,不少媒體經營主被淘汰出局。「他們已被邊緣化,機會只會越來越少!」劉世傑不得不依據現實說。
是有顧問可以當 但這不是我們要的
當然,他們還是有選擇的機會,但大部分都是可有可無、絕無主導決策權的顧問工作,「所以,顧問的職位,對他們而言,很不實際。」劉世傑說。
那就再找事業第二春吧!但多家高階人力仲介業者從資料庫中看到不樂觀的數字:四十歲到五十歲的高階人力,平均是五個人搶一個懸缺;五十五歲以上,則是一、二十人搶一個位子。但如果是即將從理工科系畢業的學生,則平均一個人有兩、三個就業機會在等著,兩相比較,令這些高階待業人士欲哭無淚。
雖然今年第一季經濟成長率走回正數,求才機會稍有增加,但一○四人力銀行獵才顧問中心經理黃郁才擔心,「這陣子的人才需求,是假性的,並非真正的景氣回春。」黃郁才從一○四調查的「工作分配指數」來看,去年十二月,平均一個人有○‧七二個工作機會,到了今年四月,則一個人只有○‧五二個工作機會。
今年三月,一○四人力銀行獵才顧問中心進行「資深求職者的就業狀態」調查,在六千八百九十三位、年紀三十到五十歲的上班族中,有二九%的人是在失業中,而有五一%的受訪者則是「就業中想轉職」。而在失業的資深求職者中,有二六‧二七%的人待業時間在三到六個月,但有四一‧二五%的人待業時間長達六個月到一年。
至於在五一%「就業中想轉職」的人中,有五六%的人還很重視自我成就,希望還能換個有成長空間的工作,但二六‧三%的人未能轉業成功,原因就是「沒有更好的機會」,只好悶悶不樂地繼續工作下去。
壽命變長了 工作卻提前結束了
於是,很弔詭的,自產業革命以來,人類的壽命延長了一倍。從一九○○年的四十七歲,到了二十世紀末,人類生命週期平均延長了三十年。可是,人們最賴以成就自我的職場生涯,卻縮短了十到十五年。難怪黃郁才要說,台灣總經理的痛苦指數越來越高、越來越長。
只是,台灣總經理心中的苦不太有宣泄的出口,「即使是他們的好朋友,也多半是在好幾個月以後才知道他們失業了。」欣美精神科心理治療中心醫師楊幹雄說。
除了病患外,楊幹雄也有多位好友在這一、兩年成了失業總經理,而本身還是扶輪社成員的他更發現,社友中不只是缺席率增加,更有許多人退社。當中失業的不少,也有離開台灣到中國大陸或其他國家的。
「退縮、不想見人、情緒低沉、睡不好。不是足不出戶,就是人在外頭卻手機整天不開不回。好一點的去算命或找我這樣的人聊聊,想不開的就會有自殺的念頭。」楊幹雄說。
不過,即使會去找楊幹雄「聊聊」的,多半不是自動求診,而是被家人帶去的,「面對家人朋友的關切,他們也寧可說在休假,也不願說出失業這兩個字。」而且,職位越高、財富越多,甚至是「老婆」越多的人,就越要面子,所以才會導致壓力和狀況越多、越嚴重。
用全部的錢做最後一搏 危險!
「性情大變。」楊幹雄所說的狀況,例如易對家人發脾氣、酒醉駕車、賭博,甚至還鬧外遇。而楊幹雄看過更嚴重的案例是,把所有的錢投入股市或到中國大陸找投資機會,但結果往往比失業更糟糕。
「所以,家人要特別有耐心。」楊幹雄說,雖然他們的工作能力很強,但求助於人的能力卻很差,因此對於他們的痛就不要說穿,就要幫得不著痕跡。而楊幹雄對有類似際遇的老總們建議,所有不好的情緒,可以靠幾種較簡單的方式化解。第一種就是運動,其次是與家人的親密關係,例如多抱一抱、多摸一摸,就像對待小嬰兒一樣,有安撫情緒的效果。「如果不願意來找我,找找命理專家,或至少看看書,多少有一點幫助。」
而當身心都經過調適後,儘管目前就業機會不多也不好,黃郁才還是建議,先求有,再求好。
雖然,這一波由總經理組成的「失意陣線聯盟」不會解散,甚至還可能繼續擴大。因為台灣經濟與產業的解構還在進行,擺在眼前的新機會又充滿不確定性。但你要讓這股「失意」,操縱你未來可能還有三十年的生活嗎?
在接下來的報導中,科技人王克捷、金融人龔照勝、媒體人黃鴻仁,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潛後,坦然面對當年之勇已是過去外,還要以壯志未酬般的力量和行動,證明丁尼生( Tennyson )詩歌中「因使用而發亮」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