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體電路八吋晶圓廠西進中國的議題,春節以來引起爭辯。這個原由經發會後產官學組成專案小組負責審議的問題,先後有立委洪奇昌、台灣科技推動協會、公共電視台及中國時報等提供論壇,邀集各方參與討論,終於變成公共政策公開辯論。台灣教授協會甚至為此舉辦遊行,雖然引起質疑,事後證明這不是激情的抗議示威,而是陳情遊說的平和理性行動。
八吋晶圓廠西進引起普遍關切,主要因積體電路是至關緊要的戰略產業,廠商打算前去的又是處處與台灣為敵的中國大陸。如果今天牽涉的是玩具工業對外投資,或者只是六吋晶圓廠西進,甚或廠商在先進國家投資十二吋晶圓廠,都不致引發如此爭議。
對於重要公共政策經由公開辯論而尋求大多數人認同的決策,是台灣在政黨輪替之後進入民主鞏固階段所亟待建立的社會機制之一。相較於前此淪為政黨惡鬥的核四、財政收支劃分法等公共政策之爭,八吋晶圓廠西進議題顯然有機會建立理性討論及選擇的公共政策決策較佳模式。
不過,在迄今大致理性的辯論過程,仍然出現若干美中不足之處,必須提出檢討,方足以使此一公開討論的進行較為平順圓滿,並凝聚較為堅強的共識,進而得到較佳的選擇方案。
最明顯的是行政首長放話及干擾太多。本案既於經發會後由專案小組負責審查,行政部門且多次強調授權由其決策,則包括行政院副院長林信義等在會外做「兩年內開放兩座」之類的指導性發言,殊為不當。政府首長及政治人物說話太多,是台灣政治特色之一;多嘴不但招惹是非,在此不啻「先有結論」,把參與專案小組的產官學視同背書的橡皮圖章,極不尊重當事人。
行政部門立場偏頗而失衡,同樣可議。按經發會共識,「有效管理」與「積極開放」是一體的兩面,陸委會二月底民調顯示五成六民眾認為政府對企業西進應更嚴格,經濟官員就此應該尊重主流民意,提出具體可執行的有效管理辦法,以免在開放八吋晶圓廠時犯下無可彌補的重大損失,對不起人民及歷史。
然而,經濟部為本案所提背景說明,不但由他人代稿,常從廠商角度看待事物,還出現「長遠而言,台灣將被大陸業者超越」這種主觀而欠缺志氣的論斷。由於這種偏頗的立場,官員既無基於主流民意而行事的謙卑及信心,反而一再強調「開放是既定政策」,並且無視專案小組的程序而急於定案。
事實上,這場辯論最關鍵的,應在釐清相關數據,預估可能發展,並做精確判斷。包括八吋廠西移對於就業、產值、資金、群聚效應、整體經濟、台海兩岸競合關係的各種衝擊,調查八吋廠利用率以及更重要的,十二吋廠投資及量產的實際狀況及遠景,都應該清楚而透明地於決策時公諸於眾。
最根本的,有些廠商急於西進,是同業有人偷跑。經濟部前此擬具的管理機制,屬官樣文章,不具可執行性。中央銀行、財政部金融局、陸委會及調查局,理應就已偷跑並前來挖牆腳的業者追查其違法相關細節,明確處置,並據此訂定有效管理機制;否則官方作文式的管理辦法終將形同具文,反為不法業者訕笑。這方面的討論目前並未進入細節,有待充實。
新聞媒體這次提供論壇,有助公開辯論之進行,但是仍普遍讓記者在報導時夾敘夾議,甚至由記者撰寫偏頗的評論稿登於新聞版面,已經逾越記者旁觀的角色。中時報系的工商時報表現頗為專業,中時也不差,值得同業效法;專業而公正的媒體為公共政策理性辯論所不可或缺,新聞界應該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