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開春之後的最大難題是:黨主席難產?這不是笑話,而是民進黨人士即將面臨的困境。
兩大陣營廝殺傳統不再 全看阿扁臉色決定人選
在野時期,民進黨的黨主席選舉總是轟轟烈烈,鬧得滿城風雨。
從第一屆主席的江鵬堅、費希平之爭開始,每屆黨主席之爭幾乎都形成「泛美麗島系」 與「泛新潮流系」 兩大集團對決局面。在中執委投票選出黨主席時代,泛新潮流系拿下了第一屆江鵬堅、第二屆姚嘉文、第六屆施明德,泛美麗島系則拿下了第三、四屆黃信介、第五、七屆許信良,雙方勢均力敵,平分秋色。
到了黨員直選黨主席時代,泛新潮流系林義雄擊敗泛美麗島系張俊宏,當選第八屆黨主席,林義雄也帶領民進黨完成政黨輪替使命,但兩大陣營廝殺的「傳統」 卻就此中斷。
兩年前謝長廷由南方異軍突起,在陳水扁希望黨內安定、各派系又可以接受謝長廷為最大公約數的情勢下,黨主席之爭首度出現「同額競選」 局面,謝長廷就任第九屆黨主席固然無比風光,但當時黨內人士即已預言,今後民進黨主席將進入「看阿扁臉色決定人選」 的嶄新時代。
民進黨人士的預言果然一語成讖,日前謝長廷陷入黨主席、高雄市長「二擇一」 長考時,陳水扁乾脆利用宣布游錫堃出任閣揆的重要記者會上,強調曾邀謝長廷組閣、但謝長廷與高雄市民有約,「阿扁臉色」 至此已明確傾向要謝長廷放棄黨主席,謝長廷也只能表示將「順勢而為」 。
不過,由於謝長廷尚未正式宣布棄選黨主席,因此黨內至今只有總統府資政姚嘉文、立委顏錦福兩人表態參選黨主席,其他夠格的重量級人士不是意願低落,就是未必能夠勝選,在「阿扁臉色」 尚未明朗之前,民進黨主席之爭已陷入無比渾沌局面。
黨主席難產?
多位民進黨重量級領袖不諱言指出,綜合資歷聲望、派系實力、現職重要性等幾項最重要條件,黨內數來數去,也只有陳水扁總統、前黨主席林義雄、前閣揆張俊雄、現任閣揆游錫堃、現任黨主席謝長廷、台北縣長蘇貞昌這六個人足以服眾而已,但這六個人擔任黨主席的可能性都微乎其微。
黨內雖然愈來愈出現一股「總統兼黨主席」 聲浪,但陳水扁卡在「退出政黨活動」 的競選承諾,實在沒有理由自毀諾言;早已表明雲淡風輕的林義雄,當初既已公開宣布走上「人煙稀少的那條路」 ,當然不會再走回頭路;外界雖盛傳陳水扁的「口袋人選」 是張俊雄,但張俊雄卸任院長的過程有些不堪,未來個人意願也明顯傾向轉進考試院長。
另外,游錫堃也已表明無意兼任黨主席,況且兼任黨主席將使他在立法院更容易被在野黨修理;而除非阿扁回心轉意,否則謝長廷宣布棄選黨主席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至於一心要在台北縣留下耀眼政績的蘇貞昌,則一方面早在兩年前就推辭過阿扁要他兼任黨主席的邀請,另一方面也把謝長廷兩面不討好的窘境看在眼裡,自然更不願重蹈覆轍。
除了這六個人之外,姚嘉文被認為資歷足夠、實力不足,而且黨內對其領導民進黨,普遍存有「走回台獨基本教義派」 老路的疑慮;顏錦福則是聲望、實力都明顯無法服眾,單是福利國連線內部恐就無法完成整合。
未表態的人當中,洪奇昌、沈富雄都在立法院副院長選舉中元氣大傷,洪奇昌再次印證了「新潮流系顧人怨」 的特色與致命缺陷,沈富雄同樣缺乏黨內人和,而且更早已被貼上「不聽話」 標籤,想出線也是困難重重。至於總統府祕書長陳師孟、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則不論個人意願與主客觀條件也都不至於出馬。
黨主席地位江河日下
其實,民進黨成立十幾年來,哪些人夠格當黨主席?哪些人只是敲邊鼓、湊熱鬧?民進黨各派系重量級領袖都心知肚明。加上執政後,府、院的重要性與日俱增,下屆黨主席又注定是「有責無權」 的苦命角色,所以黨內重量級人士近日私下議論紛紛時,面對目前僅有姚嘉文、顏錦福表態,都有「蜀中無大將」 的感嘆。
不論未來黨主席寶座花落誰家,民進黨朝「選舉機器」 方向轉型都是無可避免的趨勢,由於民進黨缺乏像國民黨一樣以黨領政的傳統,未來不論是夠格的元帥級人物、不夠格的廖化型先鋒出線,黨主席地位的江河日下已是時勢所趨。
再者,下屆黨主席未來兩年任內只有兩件大事:一、北高市長與市議員選舉,二、總統大選。但這兩項重要選戰都很可能是「有功無賞,有過必罰」 ,黨主席的折損率可能非常驚人。
拿北高市長來說,台北市長馬英九既是媒體寵兒、又是國民黨中興希望,不論推出什麼強棒,民進黨想要光復首都真是難上加難。高雄市雖然是民進黨的大票倉,但謝長廷的施政滿意度至今還不到六成五,稍有閃失將使民進黨失去南方重鎮。因此下屆黨主席保住高雄算是平盤,一旦高雄失守則勢必引咎下台。
下屆總統大選情況也是一樣,陳水扁必然親自操盤選戰全局,陳水扁團隊也必然是競選總部主力,黨主席充其量是「競選總部榮譽主任委員」 的角色而已。勝選當然功勞全歸陳水扁,敗選則黨主席必得下台。
既然如此,民進黨內哪個聰明的重量級人物還會搶著當黨主席?
總之,下屆民進黨主席的兩大要件:一是陳水扁欽點出線,二是陳水扁能夠放心。因此新任黨主席就算不是阿扁的「口袋人選」 ,也一定是能夠全力配合阿扁的人。民進黨主席現階段雖然難產,但未來局面豁然開朗的「條件」 卻早已浮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