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黃泰然博士在生物科技產業已有近三十年經驗,曾在羅氏藥廠負責評估生技投資, 也擔任過美國 MPM 生技創投公司技術評估顧問,目前則於美國波士頓創立 Linden Tech. 公司,切入生物晶片研發領域, Linden 今年已有產品上市,預計明後年就有上市機會。
台灣現在有兩家生技公司做得有聲有色,一家是太景生技,一家是賽亞。如果仔細看這兩家公司,都是從國外引進技術,模式非常類似。如果有更多的生物科技能夠移轉到台灣的話,一樣可以製造出幾十家、甚至幾百家具有國際水準的生物科技公司。
請不要誤會,我並不是低估台灣本地的生物科技,我只是覺得生技這個東西,如果不夠快的話,機會就是別人的,但是,想要搶得先機,以台灣這種環境,要培養出本土的生物科技並不是那麼容易,所以台灣如果要趕上別國的生技,唯一的辦法,就是積極推動技術移轉的工作。
當然,技術移轉是需要相當大的代價,想想看,賽亞付給美國公司的授權費用,也花了幾千萬美元。台灣如果可以培養出更多有深度的生物科技分析人員,或是一些創投公司的話,他們可以在很早期就知道那些國外的生技公司,包括美國、德國及英國,如果很早就對一些很好的公司有研究的話,就可以在比較早期投資,機會會好很多,能夠更早把技術移轉到台灣,對台灣的生技業發展會很有利。
另外,你不用等到人家技術成熟,才去移轉技術,愈晚授權,費用當然就愈貴。只要台灣有能力去判斷哪些公司有潛力,然後想辦法把它們引進來,不僅可以用較少的錢,也不需要等五年、七年這麼長的時間。
目前台灣的優點在哪?雖然台灣並沒有占到一個生技研發的舞台,還沒有那種能力,可是台灣如果可以在創投方面下功夫,勤做分析的工作,並且在早期就認識並判斷出哪些是好公司,我相信,這樣一定可以促進台灣生物科技的發展。
如果要把台灣生物科技提升到國際級水準,第一個就是速度要快,第二個就是投資案要好,台灣不只自己要努力,也要努力移轉別人的技術,然後再發揚光大。要知道,台灣最強的一點就是「發揚光大」,不管是在個人電腦或半導體,都是類似的情況。我們也可以把別人好的生物科技拿來,然後變成本土化的好公司。
台灣要好好努力培養有評估能力的專家,不能說台灣沒有這方面的人才,而是還不夠強。我也不是說我就有足夠的能力,不過,我過去服務於羅氏藥廠,就是從事這方面的工作,當時我負責評估及投資的團隊,每天接觸來自世界各地的生物科技公司,以及他們的董事長或執行長。我至少看過上千家公司,並且和這些公司的主管有很深刻的談話。
我很喜歡做評估的工作,這是我的興趣,我希望台灣也能了解,如果要做生物創投,引進很多科技的話,不是一夜之間就可以做得到。要推動生技產業,一定要能辨明哪些是好公司,這是非常重要的,要知道,大家都說好,不見得就是好,大家一窩蜂都在做,可是一定要知道為什麼。
我從二、三十年前就做生物科技方面的工作,離開學校後,在羅氏藥廠工作,擔任新藥開發,做了十四年,當時在公司也評估其他藥廠,同時期,羅氏藥廠也成立了一個「組合化學」的部門,我是第一個去那裡建立機制,後來全球藥廠都引用我們的機制,成立組合化學部門,我也從這個機制裡面開發了一個新藥,目前已經在做臨床試驗。
進入羅氏藥廠後,我才知道開發一個新藥有多難。從開發、臨床到最後成功,費用是相當驚人的,而且需要整個基礎環境的配合。這種開發新藥的成功率只有一%,所以台灣開發新藥有沒有前途?也許有,但時間太長了。
我創辦的 Linden 公司位於波士頓,專門開發基因晶片。人類的基因體完成後,未來的工作,就是要發現哪些基因和病有直接關係。以前開發新藥,都要從研究發展開始做,相當耗時,但是,現在從基因就可以知道每個人的體質,以及會患什麼病,因此基因晶片變得很重要。
過去開發新藥是從病理開始,看人有什麼病,然後再找出原因,看看是不是基因出了問題,然後找藥來治療,進行篩選的工作,之後再做臨床,這是傳統式的做法。這種方式大約要經過八到十五年,一般至少都要十年,花費的金額則要四至五億美元。
但未來的做法是什麼呢?只要了解人類的基因跟病理的關係,就可以更有效地做新藥開發。當然,我們可以從解剖其他動物來做基因分析,包括鱷魚、雞、蜻蜓,甚至蒼蠅等都可以做,從這些基因裡,可以了解與人類的相似度,從中找到基因跟病的關係,要做到這些,最主要就是要靠基因晶片。
為什麼一個癌症藥方,給病人甲有效,給病人乙卻有副作用,這些完全是靠基因來辨識。可以說,每個人的體質不同,而體質可以從基因裡面看得到,每個人的基因從生下來到死亡,都是不會改變的,基因晶片的好處,就是它可以做很多研究,而且將來可以證明很多病跟基因的關係。
講得更明確一點,就是當一個嬰兒生出來時,就可以知道他將來會不會得到癌症,現在這個科學已經有點眉目了。
將來你可以用基因晶片去辨別,哪些病人可以用哪些藥,也就是說,病人還沒用藥之前,就知道這個藥有沒有效、會不會有副作用,這就是基因晶片的最大功效。
將來的研究,就是將基因體的傳統與現成結合,時間會減少,因為你已經知道病人是誰,而且某個人對這個藥有沒有效,你已經知道了,所以研究的周期會很快,研究時間可能會縮短到四年到五年。
如果資訊增加,基因晶片的使用會愈來愈多,市場會非常非常大,所得到的資訊愈多的時候,它的價錢就愈會降低,所以,將來用這種方法研發,開發新藥就不需要花四至五億美元。
比方說氣喘病,致病的病因有很多種,未來可以知道你氣喘病的原因是什麼,所以在開發新藥時,就針對這個基因去做,做法跟以往不太一樣。我們現在市面上所使用的藥有幾千種,大概沒有超過一百個基因,但是未來的基因晶片,可以找出來的基因是幾萬個,一旦了解得愈多,價格就會明顯降下來。
據我個人的粗估,基因晶片市場,差不多在兩三年後,可達一百六十億美元,而且這只是一個保守的估計。所以,台灣應該開發基因晶片技術,而不是開發新藥,這是我個人的看法。
黃泰然
學歷: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後研究
澳洲國家大學化學博士
德國 Goettingen 大學化學碩士
台大化學系
經歷:20 年生技產業經驗
行政院國科會諮詢委員
Linden Tech. 創辦人及執行長
美國 MPM 生技創投公司,技術評估顧問
羅氏藥廠( Hoffman La Roche )研究主管( Research Leader )
ShionogiBio Research Co. 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