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經驗橫跨產官學界的中山大學校長劉維琪,集理論與實務經驗於一身,自從六年前接下中山大學校長一職,藉由各項教學方案的推出,不但大幅提升中山大學的知名度,也拉近了學術界與產業界的距離。
不過,即將卸任的他,對於退休後的生涯規畫卻語多保留,除了回企管系教書外,參選和回企業界的可能性似乎不大,但是他也提到,若有適當的機會,不排除做點「別的嘗試」。
保證就業方案是保證學生就業的競爭力與品質
此外,針對國民黨的黨產問題,曾經擔任黨營事業中投公司總經理的他認為,黨產問題要不是透過政府立法的力量,強制處理,就是由國民黨本身主動解決,唯有丟掉這個包袱,國民黨的競爭力才能提升。以下為專訪摘要:
《今周刊》問(以下簡稱問):你接下中山大學校長後,提出多項校務改革方案,請談談各方案的執行成果及治校理念。
劉維琪答(以下簡稱答):我覺得學校的定位非常重要,就長期來說,我把重心放在提升學術研究的特色及水準,另一方面是讓大家知道中山辦學的方向。針對後者,我提出保證就業方案,保證學生就業的競爭力及品質,當時曾引起大學是否等同於職訓所的爭議,我認為無妨,至少大家知道中山想要做些事情。透過該方案,學校也能給學生合理的承諾,讓學校的教學準備與社會趨勢更緊密結合。
當年各大學都沒有推出獎學金,中山大學首創獎學金制並非僅止於吸引學生,我們只是在傳遞一個差異化訊息,希望吸引學生注意中山,進而上網或親自走一趟學校,如此一來,學生進來就讀後向心力才會強。多年來,每年所有的考生裡,前三志願或是經由推甄進入中山大學的學生比率已經從兩成多,成長到今年的四八%,成效顯著。
其實我們每年都有一個主打方案,第二年是獎學金,第三年是遊學方案,第四年是三加二或四加一完成學碩士學位,第五年是大一新生可用企業捐獻的零件組裝成電腦帶回家。當然,這些僅是大家熟知的招生手法,但是中山所關心的是如何找出最適合中山的學生,而我們以南部地區的高中為目標市場,一年只收八百位學生,不求學生人數多,但要求素質。
產學合作最重要──學校必須及早找到定位
問:自推出就業方案後,中山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如何?
答:以八百位應屆畢業生來說,服役和升學的學生人數約占八成,真正進入就業市場者約四十至八十位,參加就業方案的學生我們都有建檔,並通知每次活動訊息,凡是參加的人不管景氣如何,都有好幾個工作在等。
問:中山大學在課程設計上有沒有特別的安排?
答:中山大學主張課程彈性化,主要分成兩部分,一是五年修完學碩士課程,一是增加很多學程,中山的學生人數才六千多人,系所數目也不多,但是中山在過去幾年內增加十五個跨院系的學程,推出很多課程組合供學生選擇,其中還有一個國際交換學程,學生須在海外學校修習九個學分,由於中山現在已和全球五十五所學校合作,學生的選擇性很多。
問:近年來,台灣大專院校環境發生劇烈改變,未來,大專院校的發展趨勢為何?
答:六年前我看到的是學校數目不斷增加,學校必須及早找到定位,未來,大學將會分級成研究大學、教學大學及社區大學、我認為學校是提供學生美好難忘學習經驗的學術殿堂, 這也包括整個校園的氣氛,所以我每天再忙也會看 BBS 回答學生的疑問,讓學生知道校方尊重、關心他們。
未來,大學和產業間的合作、整合很重要,產業代表經濟,大學代表知識,解除法令限制後,產學合作將是下一波重點。
問:中山大學在產學合作的執行成果如何?
政府應優先解決銀行呆帳及失業問題
答:過去六年,我們把重心放在提升學術研究上,學校教授在全球學術期刊發表的文章數量,六年來成長了五成,因此在產學合作的成果有限。此外,我們的教授準備不足也是原因,教授喜歡的研究題材偏向新的產業趨勢及方向,但是企業卻只想解決現在遇到的營運問題,兩者間的認知差距需要解決。
最近中山成立生物科技育成中心,該中心是產學合作的基地,負責接收國內外的最新技術,再經過中山的師生研究加值,使之商業化,目前已有五家公司慕名而來,我們希望兩年後能產生顯著的成果。最近,我們還成立了技術移轉中心,補強產業與教授互動的關係。
除了上述兩個機構,我們也設立各種以任務為導向的研究中心,有些是編制內,有些是編制外,老師只要有研究計畫就可以申請成立,以因應產學合作,業界有任何問題可以詢問中心的教授,但是假若三年內沒有績效,就得自動撤除。
問:台灣的大專院校日益重視與當地社區的互動,中山大學和大高雄都會區的互動關係為何?
答:大高雄地區的石化業與鋼鐵業在產業變遷後開始沒落,對高雄來說,整體的基礎建設正在進行,包括國際級的新港口和機場,只須解決產業外移的問題,不失為好的轉型契機。
不過,我們看到政府花很多心力改善硬體設施環境,但是高雄近幾年的銀行呆帳率及失業率很高,政府應該可以針對這些現象提出具體措施,以協助企業及市民脫離困境。
中山和海外的大學合作,大陸只是其中之一
中山大學推出一委外經營的創投基金,由中小企業共同參與,目前基金規模海外部分占三億元,國內部分占三億元,審查委員由中小企業組成董事會來審核,學校提供技術詢問等協助,企業可藉由審查投資案了解新事業的概況,雖然這陣子景氣不好,但是企業經營者的興趣並未減低,這種合作模式可以成為大高雄地區轉型的助力。
問:台灣的大專院校面對大陸以及國際名校的競爭趨勢,中山大學如何因應?
答:我以平常心看待,中山和海外的大學合作,大陸不過是其中之一,我們也不必擔心學生去大陸念書,學生是自由流動的,我們必須把重心放在自己有沒有競爭力吸引大陸學生,未來若可以有限度開放大陸學生來台,不失為一個發展機會。
有人主張到大陸成立分校,現階段不太可能,中山現在正準備在對岸針對台商開設在職教育課程,這也是大學可以努力的方向。
國際名校來台設校的機率小,台灣的私校法太嚴苛,台灣大專院校未來三年內的挑戰,還是在定位。對想成為研究型大學的學校而言,能否被列入名單;私立大學是否有好的教學環境,成為以教學為主的學校,都是值得深思的角度,更重要的市場是推廣教育,全台灣二千三百萬人,目前參加推廣教育的總人口不出百萬,就一個知識型社會來說,應該有四、五百萬人才行,若是各大學自我定位為傳播知識的大學,就能擁有很多的客源。
希望到營利與社會功能兼具的單位服務
問:你卸任後的生涯規畫如何?你會從政嗎?國民黨現在似乎排不出適當的市長人選,你有沒有可能參選?
答:若你指的從政是選舉的話,我沒有什麼心理準備,所謂排不出適當的人選只是一般的講法,是否真是如此,我認為並不盡然,國民黨內有很多人想選,但是這些人是否是黨部想推的人,由於黨部主委還沒決定,所以現在是停滯狀態,但是國民黨還是會推出適當的人選。而這人事布局會牽涉到後年的總統選舉,國民黨一定會慎重考慮誰是最適當的高雄市長人選,所以現在的問題是國親兩黨會不會合作,人選上會不會產生互動。
問:你會回到企業界嗎?
答:重回企業界的機會不大,即使要回企業界,我比較傾向去營利與社會功能兼具的企業,因為國人的平均壽命愈來愈長,如何結合經驗豐富、有能力的銀髮族從事公益事業,是我一直在觀察的事,政府也應注意,如何把高齡人口變成社會貢獻的力量而不是負擔。
退休後我計畫回到企管系從事教學研究,實現一些教學想法,而剩下的五個月任期我會全力衝刺。不過,若有適當的機會,我也不排除做點別的事,但現在還沒仔細想過。
不論是產、官,或是學界,過去的工作經驗讓我覺得很充實,我的個性喜歡做些有變革、有創新機會的事,以前的工作內容正好符合我的人格特質。
問:你曾任中央投資公司的總經理,對於國民黨黨產的問題,你有什麼看法?
答:離開中投後,我對黨營事業的訊息幾乎是來自媒體,因此這幾年的變化我不太清楚,我認為,過去由於時代背景,國民黨有很多黨產和黨營事業,今天,台灣已是民主政治,國民黨要有更強的競爭力,勢必得解決黨產的問題,解決的方法有二,一是政府立法逼迫國民黨動手解決,這不失是個好方法;二是國民黨自己解決,但他的包袱沉重,很難解決。
劉維琪小檔案
出生:1952 年
學歷: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士 (1974 年 )
美國西北大學企業管理博士 (1982 年 )
現職:國立中山大學校長 (1996 年迄今 )
主要經歷:1993-1996 中央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1991-1993 教育部高教司司長
國科會人文社會處副處長 (甲考實習,1989-1990 年 ) 系主任、所長
1982-1991 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副教授、教授、管理學院院長
劉維琪: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國際各校來台的機率不高,台灣的大專院校最重
要的是找尋自己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