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台灣平均有四十三.五萬人失業,然而同時也有一種新興產業,創造了兩萬個讓失業人口再就業的新工作。這樣的產業,已經在歐洲創造了九百萬個工作機會,占歐洲聯盟總就業人口的六.五%。
新生活產業學名叫「第三部門」,在歐洲已有二十年歷史
五十一歲的基隆人鍾海水,因為漁業沒落而失去了靠海為生的工作,度過一段酗酒的日子之後,現在擔任家鄉風土文史的解說員,成為基隆觀光業的生力軍。
兩千多個因為經濟壓力而出外謀生的家庭婦女,透過彭婉如基金會的安排,為八千多個中產階級家庭照顧幼兒、老人,以及做家事,不但有了穩定收入,也解決了許多雙薪家庭、職業婦女的家務難題。
在台灣生活了二十多年的瑞士人馬丁,離開了貿易工作,將人們棄置的家具或修復或改造,或接受訂單為舊家具換上新裝,開起了手工木製家具的工廠。
四千多個家庭,透過主婦聯盟的共同購買組織,享受到環保又健康的有機蔬菜、生機食品,還有盈餘可分紅,並且創造了五十個就業機會。
這些實實在在的工作,有一個共同特色||能夠改善你我居住環境、家庭生活及文化生活的品質。這樣的產業有個「學名」,叫做「第三部門」( ThirdSector )產業,也就是在政府的公部門和民間謀利的私部門之外,另一種非營利性質的經濟活動。
新興的「第三部門」產業符合了現代人追求精神文明、健康生活和環保的價值觀,同時又具備了潛力無窮的產值。我們或許可以用一個比較貼近日常用語的「俗名」來概括,稱之為「新生活產業」。
「新生活產業」在歐洲至少有二十年的發展歷史,一九八○至九○年間的歐洲新創就業中,由各種基金會、協會、志工團體等非營利組織組成的這個部門,所提供的新型工作機會就占了一三%。
根據高雄大學副教授曾梓峰的論文指出,歐盟國家面對全球化趨勢下無可避免的結構性失業,以及區域發展不均衡的問題,提出了建構新產業體系的想法。一九九七年,歐洲議會編列預算進行「第三部門與就業||先鋒行動」計畫,從六百份申請計畫書中篩選後,九七、九八兩年度在會員國共進行八十一項計畫案,經費共計三千五百萬歐元(約十餘億元台幣),其中五五%來自民間捐助。九七年歐盟會員國的平均失業率為一○.七%,到了去年六月,失業率降至七.六%。
「新生活產業」在歐洲的案例,如德國一個「年老市民伴遊」企畫,便評估可以創造五千個就業機會;一個收集、修理與販賣二手商品的全國性網絡,可以在德國創造兩萬個就業機會;老年家庭援助可以為英國創造七萬個就業機會……
台灣「新生活產業」叫「永續就業工程」,已進用兩萬人
台灣社會經歷了九九年「九二一大地震」,以及其後受國內外情勢牽動的經濟衰退,帶來了屢創新高的失業人口。在曾梓峰向勞委會的建議下,政府在去年首度有系統地引進「第三部門」產業發展計畫。
這個拷貝自歐盟,被勞委會稱為「永續就業工程」的專案,是鎖定失業率在五%以上的縣市,鼓勵民間提出區域性、創新且能持續的就業計畫,涵蓋文化、觀光、社會福利、環保生態及社區營造等類別,由政府審核後,以九個月為期給與補助,補助項目包括用人費、訓練費及行政管理費。
至去年十二月中,「永續就業工程」專案已經核定了一二二六個計畫,核定補助金額共三十四.七億元,實際進用人數已達近兩萬人。
乍看之下,會以為這不過是由政府出錢,讓一些失業人口從事社區服務等性質的工作,然而,正如同歐洲的發展趨勢,「新生活產業」其實透過使用者付費等方式,已具備了自給自足,不必仰賴政府補貼的潛力。
例如去年七月一日以後送件的案子,勞委會將之分為有收入及財務支持機制的「經濟型」和沒有收費機制的「社會型」案例,前者至十二月中已有四十六個核定案,補助金額約一.二億元,預計創造一千多個就業機會。
而事實上,勞委會專案負責人楊珊珊指出,未分類前所送的案件,其實也有一些已漸漸發展出了利潤機制,例如地震災區南投中寮鄉的「植物染坊」,由婦女工作者所製作的手染飾物就頗受歡迎,已打開知名度。
再如彭婉如基金會所推動的社區「照顧服務產業」,除了約六十名督導、管理人員的薪資是由勞委會補助外,兩千多個社區服務人員(或稱家事管理員)的工作報酬,則是由「使用者」(基金會傾向不稱之為雇主)付費。
勞委會也發現,各類型的就業工程中,以環保方面的工作較欠缺財務自足能力,一方面是沒有可供銷售的產品,一方面是環保性質的勞務服務,在國內也沒有形成付費觀念。
而勞委會永續就業工程專案之外的「新生活產業」案例,例如主婦聯盟的共同購買、馬丁的回收家具,雖然利潤不多,但能夠靠著民間自助自發的經濟活動而生存發展,也是難能可貴。
志工人員 是新生活產業核心力量,女性貢獻尤其大
支撐「新生活產業」的力量,主要是一群不求經濟回饋的社會服務團體,以及許許多多服務於其中的志工人員。向勞委會提案申請永續就業工程補助的單位,就幾乎都是民間公益團體,雖然永續就業專案執行以來,也曾傳出一些地方首長濫用經費……等疑案,但公益團體的投入發想、創造在地工作機會並輔導執行,貢獻仍不容抹殺。
目前台灣約有五千多個社會服務及慈善團體,志工人數近六萬人,其中女性占了七成,家庭主婦更占了三成。而不少永續就業專案的成功案例,推動者都是女性,可見婦女在「新生活產業」中的重要地位。
除了志工人員,「新生活產業」也仰賴大批肯定「新生活」價值的從業者和使用者,瑞典一份針對第三部門產業員工的調查就顯示,大部分的從業者加入這個部門,是為了想要一個「有意義」的工作。
台灣人如今同時面對著全球化浪潮下的結構性失業、經濟轉型困境,以及過去社會高度富裕下的低劣環境品質,不少人寄望藉著重新打造美好家園,吸引外資及優秀外國人才進駐,以利推升台灣經濟的下一個發展階段。其實這也正是「新生活產業」對台灣的重大意義,它將可能是台灣經濟發展及生活品質問題的最佳「解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