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商四十載、輔選二十多年,蕭火綿事業有成、知己遍布海內外,而且個個有名,獨獨蕭火綿自己,始終保持低調,過著簡單的生活。
終於,在十一月十七日,蕭火綿打破沉默,接受了本刊的獨家專訪,首度暢談他對當前台灣社會與經濟的諸多觀察,以及他神祕的一生。
《今周刊》問(以下簡稱問):經商與投資四十多年,您歷經台灣經濟幾次重要發展階段,但這兩年變化又快又大,您有何看法?
台灣經濟未壞到哪裡去 只是人民的習慣改變了
蕭火綿答(以下簡稱答):身為台灣人關心台灣事、作為一個經濟人關心台灣經濟問題,這是必然的事。我的看法與一般悲觀論者不太一樣,雖然以經濟理論來說,應該是三十年一個循環,但我認為台灣應該是以五十年為一個大的循環架構。
在一九五○年代,台灣規畫了多個四年經濟計畫,從出口導向轉到工業發展導向的七○年代,台灣才真正進入起飛階段,而這段成長過程持續了三十年。從過去的經濟歷史看現在、思考未來,每一種產業都有壽命,如果壽命到了就必須轉換。現在台灣就處在這樣的階段。
其實早年的台灣本身並沒有工業可言,只有日本統治時代末期,為了戰爭才轉移一些基礎工業過來。直到台灣光復之後,才建構具體的基礎建設。雖然,日據時代日本人把許多要淘汰的東西拿到台灣,對台灣好像有幫助,但這些東西其實也都應該要徹底淘汰。台灣的經濟條件與潛力都很好,現在的蕭條與不景氣只是短期現象。
我比較擔心的是非經濟因素的破壞。台灣產業已經轉變了,不再是爭取外銷、大量賺取外匯的年代。在產業轉變過程中,台灣有很多問題,尤其在新政府上台之後問題加劇。而在加入世貿組織之後,台灣的經濟又會出現另一種形態的問題,那就是全球化的競爭。因為這問題,兩岸就一定要穩定下來。在許多先天條件上,我們沒有和大陸競爭的優勢,所以我在大陸的投資就只有人才的培養,沒有事業上的投資。
其實,台灣的經濟並沒有壞到哪裡去,只是人民的習慣改變了。以前的人苦慣了,對苦比較沒有感覺;現在人好命慣了,稍微苦一點就會大聲嚷嚷。看台灣的失業數字雖然節節攀升,但外勞的需求量還是相當高,勞工人數還是不夠,這是非常矛盾的事情。主要就是因為台灣一般人養成了「三K不要」,三K就是日文的「髒的、苦的、討厭的」( kidanai、kuruii、keelaii )都不要,因為人民的生活改變了。
問:除了大家不習慣改變外,您認為造成問題的癥結還有哪些?
經濟問題夾雜太多政治因素 不問對不對、只問選票多少
答:台灣有很多經濟問題夾雜太多政治因素,不問該不該、對不對,只問合不合大眾的口味。民間投資大量減少,其實,幾乎所有的大投資都碰到抗爭的問題。像拜耳這樣一家在全世界評價都相當高的德國公司,在台灣同樣是因為碰到抗爭而信心全失,到美國卻大受歡迎,這件事對台灣的傷害相當大,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才能撫平。
核四案也一樣,一開始我也反對核四。但既然經過國會通過動工,已經做了再停,很多採購及合約賠償的問題,其實牽涉的是國際信譽,這件事對台灣的傷害也很大。我自己當年引進電廠,同樣碰到抗爭問題,我知道癥結在哪裡。有些問題純粹是選票與金錢的問題,我認為不合理,所以不願意去解。我想,這些現象對台灣經濟發展是相當大的阻礙。
台灣實施民主固然是好事,但因為素養不夠,就完全以選票為導向,只會討好大眾,滿足大眾胃口。台灣目前的另一個問題在於整個政策搖擺,沒有方向。
問:新政府上台之後,經濟是否變得更壞?選後會不會有改善?
答:目前比較嚴重的問題是政策搖擺不定,沒有方向,政治與兩岸關係不安定。經濟政策是不能任意變來變去的,經濟發展必須要有目標、有方向。經濟如果純以經濟觀點來發展,就會有比較好的發展,如果參雜政治因素就很複雜了,現在台灣就是這樣,看不出未來的方向在哪裡,所以要發展的目標幾乎不可能達成。雖然台灣本身的經濟條件還不太壞,但是長期受到這些外力影響,拖久了就不好。
培養一位財經人才其實不容易,不但要有淵源,還要有專才。而目前台灣最大的財經問題就是淵源斷了、專才被棄之不用、企業界看不到方向,民間投資自然就減少。
到大陸投資要有三個條件 只是我都沒有
問:從十幾年前您就率團訪問大陸,還出書談大陸經驗,為何沒有去投資?
答:我們在大陸只有教育事業,目前主要是與北大、清華、上海交大等十所大陸知名大學合作,成立「壽險管理學院」,負責培訓壽險人才。
至於事業投資方面並沒有,我喜歡去法治與法令都很清楚的國家。要到大陸投資有三個條件:一是企業要夠大,有競爭的條件;二是過去從大陸來台灣,回到大陸投資,在大陸還有相當的人脈;第三長袖善舞的人。這三個條件我都沒有。
問:所以您的企業主要都與美國、日本合作?
答:和國外合作,可以得到我們需要的資源,以電廠為例,當時主要就是引進美國技術。
問:整個三福集團發展四十多年,後來又引進電廠、壽險公司,另外也轉投資了不少事業,規模不下大型的上市公司,您為何從來沒有想過上市、上櫃?
答:從沒有想過!台灣的上市公司有哪幾家是真正本本分分經營,許多公司上市前就開始準備掏空,或是成立另一家類似的公司作帳。整個證券市場,我認為應該還要一段時間才會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