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收購世大,在半導體產業中具有兩個重大意義,一方面開啟胡定吾與張汝京的合作關係,並間接促成張汝京赴大陸另起爐灶,成立中芯半導體公司;另一方面,這項收購案,也引發了台積電與聯電在收購策略上的爭辯,並且成為聯電停止在台灣繼續收購晶圓廠策略的關鍵因素。
世大併到台積電──成為股東的提款機
當時張汝京就擔任世大的總經理,雖然有一個說法是,胡定吾在與台積電及聯電談判時,並沒有知會張汝京,一直到最後決定賣給台積電時,張汝京才被告知,同時,在台積電正式合併前,他就已先行離開世大,但是,由於台積電以一股換兩股的超高價格合併世大,以當時台積電的股價,收購世大的金額大約在五十億美元,擁有世大不少股權的張汝京也得以落袋為安,成為胡定吾賣掉世大的受益者之一,兩人的關係也更為親密穩固。
不過,很多人也批評,由於世大高價賣給台積電後,台積電成為許多世大股東的「提款機」,大股東的出脫動作,也間接促成上海兩個晶圓廠的成立,其中張汝京離開台灣,在上海另外成立中芯半導體,就是這個收購事件後影響最深遠的後續動作,對海峽兩岸半導體業的消長,產生了直接而重大的衝擊。
當時,《富比士》雜誌就有一篇報導,曾提到這個觀點,文章中有一段說,「世大積體電路公司的大股東在未告知總經理張汝京的情況下,以五十億美元將公司賣給台積電。一年後,五十三歲的張汝京轉戰中國大陸,在上海浦東成立大陸第一家晶圓代工廠,投資金額十五億美元,為大陸最大的外國半導體廠……。」
曹興誠批判台積電魯莽躁進
台積電收購世大,對產業競爭也產生不小的衝擊。事實上,當時聯電已完成「聯電五合一」,合併後的聯電不論在產能及規模上都逼近台積電,透過技術及資源的整合,聯電當時確實有機會超越台積電。其中,是否合併世大,就成為兩家公司下一個布局的重心,因此當時引起許多人的關心。
不過,在台積電宣布收購世大後,當時曹興誠還特別針對這件事,向內部員工發表了一篇嚴正的聲明,表達聯電未來不會在台灣收購任何晶圓廠,以杜絕有心人士藉此炒作股價,同時他更使用措辭嚴厲的詞語,批評台積電高價收購世大的作法不足取,他說,「在景氣好時,財大氣粗、魯莽躁進者,到了景氣反轉後,必自食惡果。」
這麼嚴厲的批判,當時曾經引起市場相當大的側目,兩大廠的尖銳對立,也讓台灣半導體業界充滿了火藥味。不過,由於當時晶圓代工景氣正處於巔峰狀態,兩家公司的晶圓廠產能利用率都是滿載,這個新聞把產業的競爭熱度炒到高點,股價也在當時順勢推升到最高峰。
事實上,在台積電收購世大後,曾有媒體仔細分析整個過程的細節,並指出聯電原來也有興趣收購世大,但卻因為合併後的新公司,淨值無法超越原來兩家公司,因此只好做罷,至於台積電與世大合併後則沒有這個問題,因此在景氣大好、產能奇缺的情況下,台積電截足先登,用高價標走世大。
大陸晶圓投資過多──恐怕會再度形成產能過剩
這項分析同時也指出,台積電當時收購世大後,確實滿足客戶迫切的需求,並擴大了在晶圓代工市場的占有率,一定程度發揮了收購的功效。據了解,這個分析當時頗得台積電高層的欣賞,不過,聯電的主管則相當不以為然,也不認同這種分析,而且私底下對於胡定吾與雙方接觸出售世大的過程,也有不少微詞。
事實上,由於台積電收購世大,對於世大股東來說是一個大勝利,因此後來不斷有媒體指出,矽統也可能是被收購的對象,而且收購者就直接指向聯電,對於這些不斷冒出的傳言,曹興誠不勝其擾,因此最後以聯電將從此不在台灣收購任何晶圓廠做為回應,直接斷絕這種傳聞的可能性,這也是台積電收購世大後的間接效益。
不過,大陸目前正積極發展半導體產業,這可能才是未來影響全球半導體產業發展最重要的變數。目前大陸從北到南,幾乎每個城市都計畫要蓋晶圓廠,如果這些計畫一一實現的話,將導致全球半導體產業再度面臨供過於求的困境,對於這種現象,奇異前任總裁威爾許更直言道,「台灣電子業到大陸積極擴張產能的情況,將可能造成一千倍的災難。」連局外人都看得一清二楚,局內人難道不知道?
在大陸急起直追,而且資金不虞匱乏的情況下,未來赴大陸興建半導體廠的案例只會愈來愈多,因此,即使沒有台積電收購世大,大陸也一樣會出現很多的「張汝京」,比較可悲的是,這些新出現的晶圓廠,沒有創新的營運方法,也沒有不同的利基點,只是一味複製台積電與聯電的模式,這些後進者要在台積電與聯電已經建立好的產業中競爭,恐怕是凶多吉少,成功機會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