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最熱門的話題之一是:「經發會有沒有用?」
氣持續下滑,股市、房市重跌、失業率節節升高,情勢之嚴峻是近一、二十年所未見,造成人心不安、情緒浮動,難怪不少人期待經發會能打破困境,帶來新希望。
而要為台灣經濟找出藥方,得從了解病因開始。
大體上,我們可以將台灣經濟困境的源頭歸納為四個:一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土地泡沫。近十年來房地產持續下跌,讓慣於以地產抵押借錢的企業,特別是營建財團,以及樂於辦理土地、建築融資的銀行身陷泥淖。
近兩、三年來,房地產不只是讓企業、財團身受其害,政府多次數以千億元計的優惠房貸,把許多上班族也拖下水。如今許多民眾面對龐大的銀行貸款,甚至「負資產」(房屋市價低於銀行貸款),在負擔沈重下,消費意願也大受打擊,造成內需不振。
台灣經濟困境的第二個原因,是傳統產業低迷及內需不振早已存在,但在電子資訊業不斷成長及出口暢旺下,形成「外熱內溫」的態勢,讓我們忽略了台灣內部嚴重的結構性問題,更延緩了政府進行金融改革行動的決心。自去年下半年起,以美國那斯達克為主的高科技泡沫破滅,帶來全球科技產品極度供過於求,使台灣電子業面臨罕見的經營困境,台灣經濟遂出現「內外皆冷」的情勢。
而當台灣面臨土地及科技股泡沫破滅的雙重壓力時,又適逢中國濟經的繁榮,特別是源源不斷的廉價勞工,以及個人電腦及手機等資訊產品的高速成長,A股、B股的大漲,對台商及台資造成了可怕的磁吸效應。
中國大陸的崛起,對亞洲國家都有重大的衝擊,四小龍均難以倖免,而台灣的問題特別複雜。在兩岸特殊的歷史背景下,過分強調本土的人士常輕忽或低估中國的經濟實力,而統派人士則帶有太多的感情因素,以致台灣無法冷靜的面對商機及壓力,反而帶來挫折及危險。
前述三大問題接踵而來時,正巧台灣在去年政黨輪替後,未能開創新局,反而因為朝野政黨對峙、政客惡鬥,讓政府幾近癱瘓,連救災都有困難,遑論解決千縷萬端的經濟問題。
所謂「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既然台灣目前的經濟問題是多年累積而來,要想根本解決,重新出發,再造榮景,絕對沒有特效藥。一場吵吵鬧鬧的經發會對交換意見、凝聚共識應有一定助益,想要一切問題迎刃而解,卻是不切實際的期望。
要政客以國為重、以民為尊,是最簡單的,卻也是最困難的。要改造政府,先要拿立法院開刀,而「立委減半」是一切的開始。年底大選時,民眾一定要響應社運團體的號召,只支持承諾贊成減半的立委候選人,讓台灣民主發展再向前邁出一步。
至於掌握台灣的優勢,發揮台灣的競爭力,找出新的潛力產業,有待產官學共同來努力;不能忘記的教訓是,千萬不要因為全球,特別是美國景氣復甦,出口回升,就得過且過,忘了台灣經濟的結構性問題;而不能弄錯先後順序的則是,經濟發展固然重要,民主、自由、幸福的生活才是最後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