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政治力量永遠無遠弗屆,大到可以把一個日據時代遺留至今的公有資產,眾目睽睽公然地成為政治人物的囊中物,台灣糖業協會就是一個活生生的案例。
知名度雖低資產卻豐富
台灣光復後,經台糖公司向政府一再交涉,武智紀念財團獲得政府同意不以日本資產處理,民國四十四年四月台糖奉經濟部核准設立「台灣糖業協會」,繼受財團法人武智紀念財團資產,四十五年五月取得台北地方法院法人登記證。
糖業協會登記時財產總額為四十二萬元,土地面積一百一十六公頃,歷經四十餘年來徵收、重劃、出售後,目前在高雄縣橋頭仍有四十二公頃土地,法院登記資產總額近二十億元,在經濟事務財團法人中,糖協知名度雖低,但絕對算是資產相當雄厚的一個有錢組織。
糖業協會捐助章程宗旨,是以舉辦員工福利事業並協助發展糖業為目的,可是觀察糖業協會近十年來的業務與帳目支出,可發現早已脫離當初武智直道的理想,糖協甚至已淪為特定政治人物的御用工具與帳房。
在過去四十餘年,糖協資產一直是台糖高層的「私房錢」,就連台糖員工的出國考察與進修經費,也有一部分是由此挪支。糖協董事長向來是由台糖決定,一般多是台糖董事長退休後轉任,像現任董事長張有惠在轉任行政院祕書長、中央信託局理事主席及政務委員後,仍堅持要留任糖協董事長為大家「服務」者,可說是絕無僅有。
張有惠修改捐助章程引發爭議
張有惠是在台糖董事長任內接掌糖協,糖協豐沛的資源幫張有惠開拓寬闊的政治生命版圖。民國八十四年,蕭萬長辭去陸委會主委職務回鄉參選立委,之後兩年立委任期間,老蕭的個人辦公室就設在糖業協會位於台北市仁愛路的辦公室,包括司機、祕書及特支費等,全由糖協一手包辦。
糖協常任員工不超過五人,祕書長是由台糖已退休的副總經理劉慶陽擔任,其餘有二至三名的退休台糖員工負責庶務工作,經常性業務幾乎等於零,最常做的業務是董事長交辦事項,這也是糖協存在的「最大價值」。
糖協引爆爭議是在國八十九年六月,張有惠修改捐助章程,將董事及董事長任命的權,, 由過去台糖公司改成糖協董事會本身,經濟部認為此舉有圖利「特定人士」嫌疑,因而一度推遲批覆此份名單。糖協也因為此一改變,從附屬於台糖公司的半公家性質,被立委批評搖身一變竟成為張有惠的「私人機構」。
張有惠對外界的批評曾表示,修改糖業協會捐助章程行為,並未牴觸法律,所有程序均合乎法令規定,且糖協是日本人捐助成立,經濟部或政府並未出任何一分錢,協會章程修正,並未侵犯到公家的權益。但相對的,他本人也隻字不提為何能在離開台糖多年後,還能理直氣壯地繼續當糖協董事長?
妾身未明收回國有才能信服大眾
糖協的存在原本可視為台糖員工的福利委員會,大凡出差考察、員工聚餐活動費用不足時,過去都可向糖協申請補助,現在連這項調節救濟的機制都已喪失,現任台糖董事長與總經理實在難辭其咎。
外界認為,台糖董事長錢秉才與總經理鄭鴻財,是張有惠一手提拔,張有惠八十六年離開台糖到現在還兼任董事,台糖真正的決策者是誰,了解真相的從來沒有人認為是錢秉才或是鄭鴻財。糖業協會捐助章程修改,錢與鄭兩人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糖業協會是日據時代產物,光復後雖不視為日產,但其屬於公眾財的性質並不會因委託台糖公司管理而消滅,尤其捐助人武智直道要求的協助糖業發展與台糖員工福利設施兩大宗旨,在政治力量介入下,早經扭曲變形蕩然無存。與其作為特定政治人物的御用工具,政府應思考將這類「妾身不明」的財團法人收回國有,積極改造作為公益用途。
「竊鉤者賊,竊國者侯」,這道理適用古今中外,張有惠人脈廣博,橫跨國民兩黨,在政壇上素有長袖擅舞、八面玲瓏的稱譽,只是在糖業協會一事上,似乎有點瑕疵,民進黨要綠化國營事業,對糖協這一大肥缺卻選擇性地忽略,其間奧妙值得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