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中華電信員工為了爭取自身更多的權益而上街頭之際,同屬公營交通事業的台汽公司也由董事長范植谷手握方向盤,低調地慶祝改制二十周年慶。
台汽不是因為改制而沒落,而是在受不了民營野雞車搶乘客、搶路線後,改為公司制,卻還是繼續抱著公家機構鐵飯碗的心態上路,終於走上了巨幅虧損,未來可能裁員、減薪,甚至關門的不歸路。
面對台汽這個大洞,好像除了關門解散一途外,別無出路。台灣就這麼點大,民眾有自用車的比率相當高,有了中山高,還有第二高,公路四通八達,民間客運業者的服務又快又好;此外,除了原有的台鐵外,高鐵也箭在弦上,再加上空中運輸,台汽面臨的不單只是同業競爭,還有來自異業壓縮生存空間,台汽的生機在哪裡?
公營機構面對經營不善的最佳藉口就是負有政策使命,像是照顧偏遠地區民眾行的需求等等,彷彿做了善事就可以既往不究。但是照顧偏遠地區民眾可以讓台汽累積虧損三百億元嗎?台汽的經理階層有沒有檢討過績效不彰的癥結?
偏遠地區民眾的交通,可以有幾個思考角度,像是全面清查全省路權使用狀況,以黃金路線搭配冷門路線的方式,公開標售給民間業者,並嚴格監督得標業者的服務品質。也可以編列特別預算,縮編台汽,專責接駁偏遠地區居民。至於台汽目前這種不死不活的窘況,不如讓它安樂死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