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其他的企業接班人,聯邦集團林鴻聯的曝光率,可說少之又少,然而一個聯邦半導體,使林鴻聯在現有的聯邦銀行副總經理、常董、集團小老闆的角色之外,又增添了聯邦半導體董事長的科技老闆新角色,這個林鴻聯第一次擔任董事長的事業,同時也是具有個人創業色彩的代表作。
高中畢業就前往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念電腦的林鴻聯,畢業回到台灣就趕上新銀行開放,代表家族負責聯邦銀行籌辦事宜,而理當學以致用的科技產業卻在林榮三風險太高的顧慮下,一直未見投資動作。倒是林榮三積極投入的自由時報,常看到林榮三帶著林鴻聯,諄諄教誨,機會指導的畫面。這段期間可說是林鴻聯沉潛學習期。不但歷經了企業倒閉造成銀行呆帳的震撼教育,也逐漸為聯邦建立租賃、證金、期貨、票券、投信等金融相關版圖。
聯邦的金融事業雖然一應俱全,但是經營風格和其他同期金融集團比較起來,仍不免保守:如聯邦銀行也有創新活潑的 X 卡,卻不像台新銀行玫瑰卡那麼大張旗鼓搶攻市場;好比聯邦銀行可能是銀行業裡率先推出網路銀行,也和華登醫藥等其他異業進行電子商務方面的策略聯盟或合作,但銀行本身的 E 形象還是不夠鮮明,可見林鴻聯領軍的金融事業做的事不算少,但外界知道的卻不多,效果多少得打折。再者銀行獲利、營運表現差強人意,外界對少東的表現印象、評平平。不過從九八年開始,林鴻聯跨足高科技,有了小試身手學以致用的機會,且不試則已,一試就前進美國,挑戰高風險的半導體。
當初因緣際會的投資聯邦半導體,讓林鴻聯幾乎同時找到了研發團隊、且以不錯的價格買下 CRAY 的實驗工廠,開始一年半左右的 IC 研發之旅。對林鴻聯而言,聯邦半導體所研發的 MRAM,屬於高科技新產品,其發展潛力仍充滿未知數,一旦抓錯趨勢方向,投資可能就是全盤皆墨,有去無回,因此壓力確實不小。再者銀行、金融的傳統事業還有父親在旁邊技術指導,傳授經驗,而聯邦半導體,卻是林鴻聯首次證明自己是否具有開創新事業的實力、眼光的產物,必須單獨站在舞台上接受未來的檢驗。
近年來,台灣經濟情勢、產業發展變化萬千,事業經營挑戰越來越大,加上金融風暴、財務危機橫掃企業界,即使實力雄厚的宏國集團也被掃到颱風尾,難以倖免,而聯邦集團倒是輕鬆過關,且在此時報佳音,林榮三應該也有欣慰的感覺吧。固然現在談聯邦半導體是否成功,言之過早,不過聯邦半導體 MRAM 六月底正式研發成功可供量產,確實有了不錯的開始。